霭霭停云,蒙蒙时雨,此时此地,平凡的一刻,雨飘扬在行色匆匆的行人中,每把伞都撑起一方世界,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体温和故事游走。有那么一瞬,觉得每个人都与我无关,而每个人都与这时代有关,都是这时空中的一粒,我也是这“沧海一粟”,我们都息息相关。像鲁迅的《这也是生活》中说道:“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嘈杂的交谈声,踏水声,吱嘎门曳声使此刻反而愈加平静,我回想起《无问西东》中,在大雨滂沱里铁皮教室屋顶上风雨大作以至于学生听不清老师讲解,老师索性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嘈杂的雨声于内心的平静交替出现,沈光耀打开窗,看到雨中众生,生动而真实。坐在铁皮屋里的他,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今,我坐在窗前,思索:青春只有那么一段日子,但期间的选择却暗示着你的隐秘的来路和曲折的终点。在这个盲从,浮躁的时代,不要畏惧“下沉”,在这个议题中,“空间”失去意义,没有东南西北和上下左右,只有心的方向。因为整个人生是一个四维空间, “沉落”和“升腾”也不是绝对意义。
1923年的北京,1938年的昆明,1962年的北京,2017年的北京,四个不平凡的时空节点,近百年的风云际变,从未停留的时代洪流,炙热或冷峻呼啸卷席,把一代又一代的青春熔铸。1923年,民国十一年,这是一个伟大和璀璨的时代,是光荣和苦难共同筑造的时代,当时的水木清华,是知识分子的高地,傲然风骨,文人意气。泰戈尔在清华发表演讲:“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自己的民族里拿出来,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你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内心,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你们史册里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志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等等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最闪耀的人啊,看到这里不禁肃然起敬,这些“世纪的礼物”风华正茂,为民族,为国家奔走疾呼,他们有着乱世动荡下的民族之思。一个大学、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这些精神滋养出的伟大的人。他们各自躬耕于自己的领域,抵御住世俗的狂躁,专注于跟从内心,理应值得我们肃然起敬。1938年的昆明,抗战烽火,狼烟四起,中华大地遭日寇凌虐一流学府迁至昆明成立西南联大,茅草屋,铁皮教室,山洞沟壑,都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孜孜不倦的教授的执着,在黑暗的年代里,这里生长的是国家的未来和社会之光。炮火溅起血泪的焦土,偌大的中国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断壁残垣的火焰燃起英雄少年的星星之火。1962年的北京,清华园里的阳光和奔跑,整齐制服包裹的压抑与冲突,和平却不平和的年代,褒扬歌颂与批斗毁灭,悲剧就是使美好破碎而是你无能为力,看到冤屈谎言和群情激愤,我想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民众将伦理道德、作风品质作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大规模声讨陈清扬时,不去探究评判的标准,只基于自身毫无证据的立场,主观臆断得出罪行,空降到自以为不偏不倚的目标身上,并且对于这种情况大家都以毫不自省的姿态习以为常。人性的黑暗和对自由和美好的矛盾在其中展现的颇有张力。2017年的北京,镁灯闪烁,层层错错的小窗口里演绎着多少现代人的悲欢离合,电子荧屏是城市的特殊光源。道路平坦,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是世界前列,但是不是每条都通向远方,而是连着奔波和劳碌。商场中的尔虞我诈和人情世故的纠结和差异使人困惑和迷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里本质上我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选择,和善自己,面对他人,国家责任,时代担当,所愿所行。
什么算是追求呢,该用怎样的姿态去活呢,生而为人,自己该怎么面对自己呢?这些议题太大,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人生境遇,而且这可能渐进性的,是持续的,蔓延整个成长过程,这期间有痛苦,有矛盾,其实每个人都在挣扎。我曾深深怀疑我不适合现在的专业,高考失利的痛苦和学习任务的繁重是我不满于现在的生活甚至心生厌恶,与梦想失之交臂和同龄人的落差使我痛苦自卑。再加上我敏感的性格,我从未如此消沉。我觉得我可能并不擅长我所学的专业但是由于我之前的学习惯性,我会继续学下去,并且加倍努力,很像吴岭澜,不知前途,只管把自己交给课本就是了,盲目的学习和麻木的努力,早已经忽视了自己的真实感。不知前途的忧虑和恐慌围绕着我像厚重的霾,剥不开驱不散,不擅长不热爱,像一个循环一样努力学习和灌输使我疲惫不堪又没有勇气承认,因为“大家都在学习啊,你怎么可能不学习,不学这个,你还能干什么?”没有认真想过自己究竟擅长什么和热爱什么,觉得那是浪费时间的事,不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这些都是空话,对于自己的优点是羞于开口的,甚至有羞耻感,或更准确地说,我不知道我有什么优点。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价值,虚无又惊慌。梅贻琦对吴岭澜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看到此处,心头一震,眼泪不禁滑落,思考探索生命的意义并不羞耻,学习擅长的想学的,当时太多人想的是生存的现实,而非生存的意义,这也是令我最深刻的一点。既来之则安之,还没在这个领域真正探究和沉浸过怎么能说自己不适合,用一种先入为主的价值观说自己不擅长呢?我最想做的职业其实是记者,我相信我们背后一定有深藏不露而根深不移的文明,一直认为“记者”是社会使命感很强的事业,在世事百态和悲欢喜怒中游弋,在时代茫茫浮尘里剥离出真实,表达客观而不仅是情绪。我想要担起这份责任,其实做好此时此刻的自己何尝不就已经是一种责任?喜悦和平和是不辜负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和充实。
自从上了大学以来,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独处,我变得不那么自信和勇敢我知道这种懦弱的无力感,就像慢性毒药,只有我深知它在我体内是如何发生癌变的。它最终影响到我对人对事的看法,也包括自己的沉沦。但这些变化和细节都属于我个人,无关紧要,只是偶尔对最亲近的朋友说说。我常告诉自己,我是个例外。吴岭澜在西南联大教书时:“‘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 这是泰戈尔的诗。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不要放弃对自己的真实,不要欺骗自己,生命的意蕴丰厚,意义多重,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永远不是现在可以定论的,只要不停止对生命的探索和反思,就会一直深入和理解自己的人生,那么就不会对人生充满失望和沮丧,因为每一次经历都是,真实的,经过思考的,有意义的,平和和喜悦就根植于对自己的真实,对自己常怀一颗真心,与自己和解。
王敏佳的美好和破碎被陈鹏救赎,诠释了爱和陪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王敏佳的批斗大会和李想的奖彰大会一墙之隔,莫须有的谩骂和空洞的陈词在阳光下交替,一句“划清界限”声落,王敏佳的辫子剪落,“谎言”被戳穿王敏佳竟然笑了,不知此刻她是觉得荒谬还是豁然,冲突被这一笑冲到顶端,风雨欲来,从此改变了人生际遇。陈鹏不顾文革前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毅然救起了王敏佳,甘心陪伴她一起坠落做她垫底的人,陈鹏对王敏佳的真心是纯粹的,黄秋叶,雪花膏,不管在边疆还是在村落,真心选择和陪伴都能收获幸福。陈鹏象征着在中国那个贫瘠的年代的无悔奉献青春“拓荒者”,即使后来自己疾病缠身,归乡也是“今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是他们的脚印不仅拓在大漠里,更是拓在时代的发展里,有更广阔的“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的意义。
“民离散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逐远兮,逐江夏以流亡。”听到闻一多的吟唱心生悲凉,沈光耀心怀国家但纠结于忠孝难两全,飞行长官的一席话点播他找到自己的追求:“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日军轰炸,尸横遍野,其中穿插吴岭澜的指引,泰戈尔去世,在黑暗的战争年代理想主义和理性之光的湮没。时事黑压压的真实和逼仄,沈听从内心的渴望,毅然决然的选择弃笔从戎,保家卫国。人性的高光时刻还体现在他为孩子们送去食物,天降的“恩典”和孩子们在艰苦的岁月里迸发出歌声交融,当他的同伴出现,驾驶飞机一起救济时,广阔的天地,年轻的笑脸,孩子们的呼声,无不令人动容,“日月山川,同见…信心引领,向前。”最后牺牲是笃定的神情:“回家”戳到心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之情油然而生,最后大林小林辞别沈母时说:“不是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而是整个国家都危亡了,我们要去当兵。”遵从内心的真实和渴望,中华民族英雄少年,保家卫国生生不息。
张果果周旋于利益派别的纠葛之中,一开始为了商业目的而接近的四胞胎,在换了职位后也不联系了,出于内心的善良,选择依然帮助并在相处中发现快乐。但在打球时听到同事的“谗言”受到影响,再审视这个家庭本能地生发出厌烦。得知对方家人纠缠不休,只是为了送上四支胎毛笔时,张果果内心的羞愧可以说无以言表。同时和两边争夺中张果果也面临着自己的人生仿佛也堵在北京高架上,进退维谷。故事的最后回到张果果在父亲说了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后决定继续资助四胞胎,不为广告推销和策划,只为发自内心的满足。故事从张果果开始又从张果果结束,反映了即使在不同的时代,迷惘与追求都是有共性的,永恒的在现代社会的有普遍意义的命题。珍惜自己的珍贵,不问世俗,只问内心。四胞胎的设定是否也预示着生命的轮回?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四段故事、四位清华人、四颗勇敢无畏的真心、四个不同时代的背景,从吴岭澜到沈光耀、陈鹏、张果果。用故事的形式和折射出共同的品质特征,把他们全部串联起来,贯穿整部电影。看似无联系的四个人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他们都对青春满怀期待,也都在不同时代变革中矛盾与挣扎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不断地认识自己,忠于自身,交付真心。电影里那些家国情怀、对爱情的坚定、对求学的向往.....看似遥远,却反映了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不同程度的困顿与纠葛。让我看到冥冥之中,万事皆有因果,众生皆有宿命。看似无连贯性,也较为零碎,却无不都透着他们共同的品质特征:勇敢无畏的真心,传达同一个中心思想:不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回归真实,莫让繁世的纷扰蒙蔽了自己的真心。
如果你可以提前知晓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艰难,我依然没有办法直面果断的回答这个问题。宏大的时代背景和微妙的蝴蝶效应,都可以是我们的人生奥不可测。但是舵盘依然在自己手里,像奥德修斯在航海征途里的锲而不舍,塞壬歌声或巨石海涯都不能动摇信念,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每一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苦衷,每一个年代也有精彩美好存在。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不走入世俗的偏见与过多的思虑之中,去努力守护自己那颗纯粹的心,保持自己的本真。
这时间,窗外的雨已经停了,荫翳的天渐渐被丝丝光芒撕裂,我也要静下心来,仔细反思和不停追索,不问西东,直面真实。
http://www.dxsbao.com/art/1303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