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礼制学者吴丽娱:皇权的加强体现在礼的变化之中

来源:澎湃新闻

  对一般读者来说,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吴丽娱的研究领域相当冷僻:礼仪制度。虽然现代人对礼制不免隔膜,但在中国古代社会,象征着秩序的礼仪是国家建构政治正当性的核心手段,对古人生活的世界也有重要意义。吴丽娱的《终极之典》一书,讨论的就是唐代皇帝及官员的丧葬制度,从中能够见出中国中古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吴丽娱
吴丽娱

  澎湃新闻:今年年初您主编的《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出版,如何想到编这套书的?

  吴丽娱:其实这是我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陈祖武所长的想法。他读了我的《唐礼摭遗——中古书仪研究》之后来找我,希望由我牵头组织一支研究礼制的队伍。“礼与中国古代社会”的题目也是他出的。大家谈构思的时候,我说这个研究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题目是一个中心,历代礼制是一个基本点,它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是另一个基本点,总之要体现礼制本身特色和它与中国古代社会各阶段发展的关系。我们不想做一本通论,因为基础研究还不成熟。我设想每个参与者都拿出研究特色,不求全面(也无法求全),也不求保持绝对一致,但上面两点要体现出来。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礼”,它有哪些特色?

  吴丽娱:我们在撰写这套书的过程当中,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古代社会,礼是具备稳定性和连贯性的。通常所说《三礼》一般认为是上古三代的遗存,也是古代最初奠定的一些礼仪法则,但在后来的朝代都会得到反映。不同时代所规定的礼制与古礼之间常常存在某种联系。比如关于《三礼》学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周礼,虽然在有些章节提得少些,有些章节则放在较重位置,但轻重之间,不绝如缕,仍然能反映当时制度与古礼关系,找到其中的发展线索和规律。现在有人想复原古代礼制,和现代社会对接,我个人持保留态度。很多复原如祭祀仪式,都是民俗取向,做得相当粗糙。礼有它自己的内涵,按郑玄的说法,礼就是“体也,履也”。“体”是体制,“履”就是各种履行“礼”的行为。在那个时候,他已经体会到礼之为体的重要意义了。这个“体”,我认为它是跟国计民生有关的、整体的秩序。实际上,直到今天,我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和古代礼制息息相关,就比如我们现在举办的各种典礼、仪式,背后的逻辑实际上还是受经典那套东西支配的,一定要寻求礼的正典。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在民众当中的基础尤其深厚,民间很多典礼的思维方式是直接跟古代接轨的。对这种现象,不管你喜不喜欢,赞不赞同,毕竟都是客观存在。有一点我觉得必须理解:礼是中华文化最为基本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本体。像过去人们常说的“三纲五常”不仅仅是简单机械的行为约束。“纲”与“常”代表的是贯穿全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则和秩序。理解“礼”的问题,不仅要弄清细微之处,更要从本体上去思考,要从根本的概观和思维方式上去认识,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澎湃新闻:您的《终极之典——中古丧葬制度研究》以讨论皇帝和官僚的丧礼为主,这是为什么呢?

  吴丽娱: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上行下效的社会。拿今天开追悼会来打个比方,往往是上层先有某种形式,然后民众再去学习、模仿。人们都是从下往上看,再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唐朝社会就是一个以皇帝和官僚为中心的社会,把皇帝和官僚的葬礼弄明白了,其他事情也就清楚了。现在有学者提倡历史研究应该以大众视角为主,研究民间的社会生活,这固然很重要。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思路,先从社会顶层入手,认为研究丧葬制度尤其应该如此,皇帝和官僚是当时礼制面向的中心,是占绝对主体地位的。
吴丽娱著:《终极之典——中古丧葬制度研究》

  吴丽娱著:《终极之典——中古丧葬制度研究》

  澎湃新闻:青年学者仇鹿鸣在一篇综述中古史研究的文章里说,“葬礼反映了中国古人所有的人际关系之和”,对此您怎么看?

  吴丽娱:这个评价很准确。中古以降是皇权支配的社会,丧葬涉及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血缘、亲缘关系,一类是等级关系——也就是官僚等级制。我做中古的丧葬制度研究,主要研究这两类关系。我发现,唐代以后,官僚等级制带来的等级关系逐渐压倒了血缘、亲缘关系,亲属关系构建的交际圈受到了官僚等级制的支配。

  举例来说,某位官员去世以后,要在讣告中给他一个名号。不光要写上他在家族里的行第——这时候是不直接用他的姓名的,我在《唐礼摭遗——中古书仪研究》里讲到了用行第来表示亡人这个问题。此外,一定要写上他的官称是什么。这一点必须反映在丧事之中,丧事等级也是根据官品来决定的,不同的品级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三品以上的官员,有皇帝派遣的敕使来问丧;要是四品、五品的话,一般就是刺史派使或者是州县级官长来慰问;六品以下,等级就更低了。品级还决定了丧事由谁来主持。最高级的官吏去世,由朝廷派人来治丧,叫“护丧使”。而最高等级的葬礼,是皇帝专门下诏给某个官员举办的葬礼——唐代叫“诏葬”,宋代叫“敕葬”。这种葬礼的费用,唐代基本上全都是官给,宋代敕葬有等级分别,有些只是名义,但是对高品者还是有特殊待遇。此外的一般官员,只是按品级给予赙赠,品级越低,官给就越少。宋代除了官员本人,还按职务和品级给予亲属死亡的赙赠。虽然对低级官员而言,参加丧事和葬礼的主要是戚属,但丧事规格也完全由官员品级决定,与丧葬活动有关的参加者也必须与他身份相适。当然,按品级给予诏葬、敕葬的,也包括皇亲。对与皇家有血缘关系的亲贵,诏葬的规定也很明确。其中森严的等级关系,《开元礼》和《丧葬令》完全可以反映。

  从其他方面也可以看到官场等级的支配在血缘关系之上。例如唐制规定五品以上得立庙,庙数按官品规定不一。本来立庙者应是嫡系的宗子,并且只有宗子一系才有主祭及入庙受祀的权力。但是庶子如果官品达到标准,可以为其父另立别庙,称为“祢庙”。庶子虽以支庶封官却按大宗主祭,祭祀时“兄陪于位,以庙由弟立,己不得延神也”,家族祭祀时嫡兄只能陪祭,地位反而低于庶弟。所以甘怀真在《唐代家庙礼制研究》指出中,唐代的嫡子并没有绝对的政治地位保证。这是典型的官品等级地位超越、支配血缘关系。
在墓中装饰乐舞壁画的习俗,是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产物。图为洛阳孟津县新发掘的五代墓甬道东壁壁画。

  在墓中装饰乐舞壁画的习俗,是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产物。图为洛阳孟津县新发掘的五代墓甬道东壁壁画。

  澎湃新闻:当时是如何形成这样一种看重等级的社会风气的呢?

  吴丽娱:这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可能和地域有关。《新唐书· 柳冲传》就说过:“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东南地区的风俗重人物、婚娅,还以亲戚、朋友关系作为主导,到了关中、代北地区,就重贵戚、重冠冕了,对门第、品级就更加看重了,这是南北朝以来形成的风气。唐朝政权沿自北朝,北朝风习对唐朝影响更重。

  更重要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从唐代对官员何者为贵的判断就可以看出来。唐初官员等级主要由散官或散品决定。阎步克教授说过,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散官,代表官员身份的“品位”。品位与出身关系极大,《唐律疏议》曾规定,“三品为贵,五品为通贵”,贵与通贵都代表身份,大族社会色彩很强。但是,代表官员职事或职务的“职位”也逐渐开始起作用,升迁的途径要在“清官”、“清望官”的范围之内,最初仍有很强的世家大族色彩。到了唐代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发展,代表职务等级的四品、六品作为官位标准出现,渐渐取代三品、五品之说,后来更以升朝官、非升朝官来区别官员的性质待遇。个人地位完全由官职决定,朝廷的种种待遇向官职倾斜,使得官品等级越来越重要。

  当然,其他方面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的逐渐形成。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族社会的解体和科举社会的兴起。

  澎湃新闻: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在礼上是如何反映的呢?

  吴丽娱:在我看来,唐代经学和礼制的变化是非常突出的,而且不像很多人所以为的那样,是从中期开始的,而是从唐初甚至隋初就开始了。我最近读日本学者乔秀岩的博士论文《义疏学衰亡史论》,他谈到义疏学衰亡的时候,认为是隋代的刘焯、刘炫这二刘败坏了经学的风气,导致旧的义疏学衰亡。但我觉得还是孔颖达的《五经正义》起到的作用更大,因为《五经正义》被朝廷作为科举考试的官书,旧的义疏在其中只能反映一鳞半爪,被孔颖达引用的义疏就能留存,没被引用的慢慢就散佚了,因为考试升迁不用,没了实用价值,没人去看。

  唐代经学的变化还不单是重视章句训诂的旧义疏学的衰亡,同时衰亡的还有师徒授受的家学传统。这种传统在开元以后就彻底消亡了。《旧唐书· 儒学上· 盖文达传》说刺史窦抗对盖文达的学问大感惊奇,问他“就谁受学”,在座的刘焯很得意地回答;“此生岐嶷,出自天然。以多问寡,焯为师首。”意思是如果不介意他实际强于我的话,那么我就算他的老师吧。窦抗则评价说:“可谓冰生于水而寒于水也。”这是个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当时仍有重师学门派的风气,这也是旧义疏学传播的基础。等到家学风气消失,旧义疏学衰亡之后,大家就不再关心师徒授受这层关系了,而是询问出身:究竟是明经呢,还是进士。这一关注点的变化从新、旧《唐书· 儒林传》就可以看到,它是伴随着官学的兴起和科举制形成的。其实南北朝就有官学,但南朝是把老师请到官学里面去讲授。唐代旧的义疏学衰亡之后,学生都去太学、国子学、州县学上课,但老师却不像过去的大儒那样知名,个性也不突出。当然,敦煌文书反映还有地方或者寺院办的学校,但也不是传授家学。

  旧义疏学的衰亡,实际上从隋朝王通做《续六经》就开始了。从书名就能看出,当时的人们对经典已经开始不满足了,要续写甚至改写经典。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魏徵做《类礼》(也叫《次礼记》),到了开元时得到进一步发挥,有人提出改撰《礼记》,并为《类礼》作义疏。而自贞观至开元、天宝中,也相继出现了很多经典和注疏的改写。像郑玄的一些注释都被否定,义疏就更不用说了,例如唐玄宗有“御刊定《礼记· 月令》”,由李林甫等作注。又有裴光庭等作《续春秋》经传的动议。《孝经》、《老子》也被以唐玄宗名义作注。所以对经典的学习和研究,各时代不同。魏晋和两汉有别,南北朝和魏晋不同,各朝代有自己的理和要求,根据与古代相隔时间的远到了唐代,就是陈寅恪先生说的,要结束南北朝、开启宋元新局面,或者说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此有关,唐人一方面开始怀疑前人的解释是不是经典原意,另一方面要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经典,这样的改经和对义理的追求就超越了章句义疏学的范畴,而与当朝礼制变化相结合。

  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对文学的重视开始胜过经学。朝廷以诗赋取士,进士出身也大大超过明经。当然,经学没有老师传授就学不下去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经学的基础是大族社会的培养,是代代相沿的家学,属于唐人所说“敦厚浮薄,色色有之”中的“敦厚”。以文章诗赋取士的进士科举却被目之以浮薄。因为它是以文学创作为基础,没有家学和门第作根基。陆扬就说过,唐朝经常形容某些诗人、文士如何天才,对他们的创作表现出无限的崇拜。天才是天赋异秉,只属于本人,而不来自任何传授,更无须依托门派——这就体现出了阶级的区别和社会取向的变化。整个社会对明经和进士态度分明,曾经有着深厚学术基础的经学遭到轻视,发展为背诵经文,考试只要帖经就好,哪儿缺个字、缺句话填上去就算了事,经文本身的意思并不用深究,也不用按义疏学的要求解读章句,明经也就变得不值钱了。反之全社会崇羡进士,力图向文学、天才去靠拢,所谓“浮薄”倒成了追求目标,这些背后,都是社会整体的变化。

  澎湃新闻:前面您谈到了经学的变化,那么礼制上有哪些变化呢?

  吴丽娱:就以丧服为例,朝代越往后推移,变化越多,而且是直接改动经典的规定礼条。两晋时,按照礼制规定,庶出的王子王孙和公侯卿士不能给亲生母服三年丧,只能服三个月、九个月。他们实际上经常不遵守这些规定,“庶子为后,各肆私情,服其庶母,同之于嫡”,母服常常乱七八糟,没有一定之规,这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反抗行为,表示对自己出身低微而不能给生母服丧的抗议。到了南朝,虽然逐渐地皇子也被允许“皆申母服”,但是经典的规定仍未见更改。丧葬服制是有象征意义的,体现着本人的地位以及对亲缘关系的态度和立场。到了唐朝,嫡、庶子女为母服三年丧已经被礼、令统一起来。武则天更取消了父在只能为母服一年的规定,母服有了根本性、原则性的变化。

  此外,丧服服制改动的范畴越来越扩大,有些禁忌也被打破,如嫂叔之间为了避嫌原本不能互相有丧服。但是贞观十四年改服制,魏徵等提出嫂叔应该互服小功五月。又如姨舅服,一开始是舅低于姨,仅服缌麻三月,贞观改舅和姨同为小功五月,到五代两者都提高到大功九月。这种扩大,其实是对《仪礼》丧服制度的直接修改,表现出时代变化以后服制的兴革。唐代中期以后,改动幅度更大。就拿女性服制来说,唐代公婆给儿媳妇服丧,原来给嫡子妇服九月、给庶子妇服五月,贞观中就提高到了一年和九月。到了宋代,给媳妇的服未变,但给公婆的服制提高为三年。再如古礼女子在室给父母服丧三年,出嫁了给父母和公婆都服一年。但后来给公婆却增为三年。唐代后期出现这个变化,到宋代以后完全在礼制中得以确立,表明女子须以夫家为重。像这样体现社会发展的重大改变是很多的。
西安凤栖原发掘的唐名将郭子仪曾孙墓十鹤图。

  西安凤栖原发掘的唐名将郭子仪曾孙墓十鹤图。

  澎湃新闻:这样说来,唐朝是中国礼制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大规模地改写经典,而且将很多改动制度化了。

  吴丽娱:这恰恰说明原有的大族社会在衰落之中,最终瓦解;与此同时,平民社会在不断上升,而伴随着这个社会上升的,是皇权。皇帝拥有独尊之位,仰仗于皇权仕进的平民官僚则围绕在皇帝身边。这与士族社会有所不同。那时的皇帝只是士族一分子,受到的批评和约束比较多。唐高宗以后,对皇帝的批评力度小了很多,原来的贞观旧臣遭到排斥。而武则天之所以得以上台,也是皇权加强的结果。这说明皇帝不再受到大臣牵制,有权力决定自己家事。我讨论《开元礼》的时候,不少内容涉及武则天。这是因为《开元礼》的前身《显庆礼》,就是秉承高、武的意志而制定的,许多礼条沿袭至《开元礼》。就拿大臣拜皇后的礼仪来说,北朝是有的,但不像唐礼这么突出。武则天册命为皇后的同时,就有“大臣拜皇后”的专门仪注。按理来说,应该是宫内和大臣家里的女性——即内外命妇——前来参拜。结果按照当时的新定礼仪,大臣也要在上朝听皇帝“临轩册命”之后,再集体到皇后成礼的殿门外等候,然后由领衔者代表全体大臣向武则天参拜并表示祝贺。这种臣服形式体现皇后地位的上升,同时也意味皇权的至高无上。拜陵等礼仪的皇后色彩都很重,也与武则天有关。而武则天登基称帝之后,科举制在她手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任用了更多寒门子弟,也进一步地破除了大族社会的权威。打压大族权臣,伸张皇权,都是她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回到前面说的乔秀岩的那本书,我为什么会有不同意见,因为在我看来,一种风气的转变,并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个性和行为,真正起到作用的,还是其他的因素。

  澎湃新闻:说到皇帝,皇权是您研究礼的核心所在了。

  吴丽娱: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日本学者的研究。皇帝是他们的一个重大的研究主题,很多人也很重视皇帝礼,如皇帝的即位礼、丧礼等等。因为日本是天皇制国家,日本学者研究天皇制的由来、特性的时候,一定要和中国的皇帝制度做比较。他们想要知道自己的制度是怎么从中国的制度演变而来的,跟日本的制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皇帝礼和国家礼的关系。一般的看法是,皇帝代表国家,皇帝意志即国家意志。但是,从唐朝以后,皇帝礼和国家礼的分别就比较明显了。其实源头在古代就有。有个古代礼叫社稷礼,说周天子为大众立的社叫太社,为自家立的社叫王社;各个小国诸侯给大众立的社叫国社,给自己立的社叫侯社。百姓只能立大众性的里社,不能为自己家族立私社。后来朝代开始有公社和私社的分别了。私社也是老百姓自己立的,公社就是州县这些地方给立的。事实上,汉代就已经有了国家性质的宗庙和皇帝的私庙之别。北朝隋唐,皇帝都有私庙。宗庙不是皇帝个人的,不能想去就去,更不能带着后妃和太监去。宗庙祭祀是国家重大仪式场合,按照规定,常祀一年五次,还有就是国家举行宗庙祭祀大典,或者禘祫宗庙合祭。皇帝须与朝廷官员同去,其他时候都不可以去。皇帝想要哀悼自己的祖先,还要另建私庙,常由寺院改建。宋代以后宗庙分为太庙与景灵宫。景灵宫集中了祖先的灵位和画像,太监后妃都可以被派去祭祀参拜,祖先的忌日大臣也要到景灵宫祭祀,但性质上属于私庙。

  澎湃新闻:这样区分公私具体有什么意义?

  吴丽娱:在我看来,儒家的礼典是公,国家典礼基本上都用这一套,但私礼则与宗教有极密切的关系。我在文章里写到,皇帝的三年丧是私。因为按照公制的规定,皇帝应该以日易月,三年丧事,二十七个月,服二十七天就可以了。此外不能再穿丧衣上朝,不然大臣难以自处。内中的主要仪节包括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禫除。这些祭祀时日就需要行礼换衣服,以示丧服越来越轻,所有仪式集中在二十七日里。但是真正的服丧是三年,官员、百姓都按三年丧,十三月小祥,二十五月大祥,二十七月禫除。那么皇帝怎么办呢?皇帝私下里也可以行三年丧,也有一年小祥、三年大祥仪式之别。这在前代已有却不突出,但在宋代变成了严格规定、内外有别的两重丧制。一重是国礼的,行于外朝,仪式上是儒家这一套;另一重是私礼的,行于宫廷之内,道教、佛教规定的七七、百日、一年、三年等也合在一处。本来公私分明,私礼只是皇帝一家一族的事。但是愈是皇权隆重、至高无上,这两个层面便愈要重叠,弄得公私不分。例如《大唐元陵仪注》它只规定十三日、二十五日、二十七日怎样,就是公礼那一套,但是私礼的记载不明确,大臣需不需要参加,并不清楚。到了宋代,大臣虽不用随同皇帝行变服除服仪式,却要在进名“奉慰”后集体前往寺院行香,这说明皇权日益隆重,把私礼仪式加在公礼之上了。

专访礼制学者吴丽娱:皇权的加强体现在礼的变化之中
魏徵

  澎湃新闻:您这么一分析,感觉礼制的发展的确能非常鲜明地反映皇权的变化。

  吴丽娱:我还可以举皇帝即位礼为例。从西嶋定生开始,陆续有好些学者都参与讨论皇帝二次即位的问题。皇帝刚去世不久由新帝面见大臣,宣布死讯,表示即位,大家举哀痛哭,这是凶礼的开始。几天过后,皇帝还要举办隆重仪式,正式登基。这就叫二次即位,需要换上吉服。《后汉书· 礼志》有汉代皇帝即位的记载,我们从《册府元龟》等史料中也可了解唐朝皇帝的即位过程。汉代皇帝即位,有一个程序,太尉要先向太子(新皇)跪授传国玉玺,皇帝即位后,再由中黄门将玉具、随侯珠、斩蛇宝剑授给太尉。到了唐代,类似向皇帝进献册宝的仪式还在继续。最重要的一道环节是由领衔的宰相向皇帝上诫辞,告诫皇帝得位不易,需要好好努力,不要辜负祖先。但是日本学者没有注意到,宋代这两次即位合到了一起,也不再献册宝、上诫辞。我推测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吉礼和凶礼同时举行,需要先穿丧礼的凶服,再在举行即位仪式换吉服,之后再换凶服。不但麻烦,礼制上也说不通。另一个原因也即更大的不通是由大臣上诫辞:皇帝至高无上,谁能训诫?所以到了宋代,二次即位礼不突出了,一些重要程序没有了,被渲染的大场面也没有了。即位的过程只有群臣上表请听政、皇帝见群臣,直至入正殿办公等内容。

  对皇帝而言,除了即位,从政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礼仪是上尊号,此礼从武则天时期就有。上尊号的仪注很丰富,把非常豪华的场面都搬了过来,但虽有“奉册宝”,却无大臣和皇帝间的授受交接,主要用意是歌颂皇帝,突出皇帝如何尊贵。此礼在宋代取代了即位礼带给皇帝的荣光。

  再以《贞观政要》为例,现在大家都以为此书是表现魏徵怎么进谏、唐太宗怎么纳谏,这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贞观政要》表现了唐太宗如何成为所有大臣围绕的中心,皇帝地位如何得到突出。其实书中还有南北朝的一些遗痕,大臣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意见,魏徵甚至还可以公开批评皇帝。这些应该都是北朝风习,北周的八部大人制度就给了鲜卑亲贵极大的特权。我曾经讨论过养老礼,汉代规定养老礼是皇帝给最尊敬的三老、五更准备的,应当在辟雍也就是太学举行。届时皇帝不但要亲自迎接,而且须为之亲袒割肉,敬献酒食,恭听其讲授学问。北周时养老礼为开国元老、八柱国之一的于谨举行,甚至有三老南面凭几,皇帝献食,为之跪设、跪授之说。但随着朝代推移,这种礼往后就形同虚设了。《开元礼》还有,但到了宋代,记载则完全不一样了。原来给大臣的那些规格或改变或取消,皇帝的尊严被突出了。清朝乾隆帝曾打算恢复养老礼,但是没有成功。张廷玉为此还作诗将以往关于三老的说法都说成杜撰,末两句“虑其惊惧谢无当,王导称曾喻太阳”,用王导谢绝晋元帝要和他一块坐龙椅的典故,意思说即使皇帝愿意,大臣岂敢放肆。这样观察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你就会发现,皇权的加强怎样体现在礼的变化之中,而中古社会如何既与上古有着绝大的分别,本身前后期也是变化极大的。所以,将礼制与社会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对华夏文明的发展有透彻的理解。

http://www.dxsbao.com/art/133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物语珍馐,让你的厨艺大展风采

细雨蒙蒙,物电大楼外却另有一番热闹景象。3月24号上午8:30,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在物电大楼外,成功举办“舌尖上的师大”厨艺大赛,此次活动由学工部主办,物空学院承办,学院分会协办。…… 物空院新闻中心 原创文章查看全文 >>

助力新生军训 航模放飞梦想

9月20日10时30分,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航模队在二期灯光球场为学院军训新生进行航模表演。此次活动由校航模队教练曾体贤博士带队,携团队队长吴怡妙及部分协会队员参加。…… 西华师范大学刘冰清 原创文章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心语为墨,筑梦成歌

在心灵的幽深处,有一片梦幻的净土,那里的话语如星子般闪烁,等待着被描绘成璀璨的画卷。“心语汇梦”志愿服务活动,恰如一…

树达学院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

学院青工部、青发部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通讯员黄颖曦彭湘)11月23日上午,我院文法系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政青春,惠社区”:公管院学子深耕养老志愿服务

随着“政青春,惠社区”养老志愿活动的持续推进,公管院的学子们再次深入社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老年人的关怀与服务。本周…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公管院学子社区服务成效显著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项目实施以来,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公管院学子们的专…

公管院学子社区助理服务显成效,居民满意度攀升

在推动社区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征途上,公管院的学子们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他们以社区助理志愿者的身份,将…

最新发布

茅盾手稿拍出千万元 家属状告拍卖行侵权(图)
  2014年1月5日,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在南京经典拍卖有限公司的2013年秋拍中国书画专场上进行展览拍卖。经过44轮激烈竞价,这份手稿原件以1207 5万元的高价拍出,打破了中国文学作品手稿拍卖的价格纪 …
摇滚偏离了初衷,但崔健还在坚守
  人,总是被时代裹挟着走的。摇滚也不例外。从这个层面来说,去讨论崔健在摇滚圈的地位,其实没有意义。因为摇滚在当今这个时代,更多被一些人赋予的是商业价值,早已偏离了诉诸灵魂的初衷。  崔健从未缺席 …
故宫皇家冰窖将变身游客餐厅 年底开放面积将达76%
  故宫昨日公布增加新开放区域:西部断虹桥至慈宁宫区域两处之间的南北向通道打开,断虹桥和十八槐古迹首次向公众开放,神秘的故宫冰窖也将开辟为观众服务区,同时区域内的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的VR演 …
读懂“禁酒令”的丰富内涵
  “禁酒令”之所以“升级”有多种原因,首要原因是中央禁令越来越严。无论是八项规定、反四风,还是《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都体现出一个“严”字。公务接待 …
诺贝尔奖不为人知的一面:争吵、抨击与科学
  【编者按】2016年9月26日,《自然》杂志在网站上发表了Spats, sniping and science: the rows behind the Nobels一文,其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9月29日放出此文的中文版《诺贝尔奖不为人知的一 …
陕西一古刹修复时文物疑遭破坏 官方表示符合规范
  横山县殿市镇五龙山村的陕西省重点文保单位法云寺。 文内图均来自《华商报》  7月14日,位于横山县殿市镇五龙山村的陕西省重点文保单位——法云寺开始加固维修。近日,有网友质疑,在修复过程中,这座千年 …
山西加入昭君墓所在地争夺战 内蒙一地就多达十余座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唐代诗人李白曾以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美丽的诗句。王昭君相传有“落雁”之美貌,她与匈奴和亲的故事也流传甚远。  相 …
神秘故宫冰窖变身餐厅 游客将可参观断虹桥等景点
  9月29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新开放西部断虹桥至慈宁宫区域,将两处之间的南北向通道打开,进一步扩大了开放面积,使观众能够在参观休憩、游赏古迹的同时,更多领略到皇家宫殿的神秘精彩。图为断虹桥。 中新社记 …
走近学者心目中的史学大师杨宽
  此番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杨宽著作集”,包括了杨宽最具代表性的八部著作。杨 宽  在70多年的学术生涯里,杨宽留下了专著十余部,论文360余篇,还参与了修订《辞海》古代史条目、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 …
陈丹青“炮轰”语文教育:现在全中国都不会做文章
& 160;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这天一档名为《XX说字》的音频节目在中国最大的一家音频网站上高调上线。陈丹青、龚鹏程、李健、姚晨、黄磊等明星大腕纷纷表示支持。其中作为中国思想者和公知的陈丹青再次发言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