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叶锦添:只要你足够疯就可以找回一个时代

来源:综合 作者:南方周末

叶锦添创造的人偶Lili永远十六七岁。坐在椅子上,朋克范儿的Lili代表现在;她的视线前方,穿着丝状长裙,有些梦幻的Lili,是Lili的未来。(叶锦添工作室供图/图)
  叶锦添创造的人偶Lili永远十六七岁。坐在椅子上,朋克范儿的Lili代表现在;她的视线前方,穿着丝状长裙,有些梦幻的Lili,是Lili的未来。(叶锦添工作室供图/图)

  “我先送Lili回家。”叶锦添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Lili是一个身高1.7米的人偶,她一头长发,戴着墨镜,身材姣好,看上去和真人没什么两样,只是不会走路,需要借助轮椅移动。

  2016年9月22日,Lili跟随叶锦添来到上海,参加了叶锦添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的个展“叶锦添:流形”。“流形”是个抽象词,指向的是“历史与现实的幻觉”。

  以“流形”为题,一部分原因,来自叶锦添对上海的认识。“中国人的上海情结,源于对西方的期待与自怜所产生的绮丽之美。活在上海租界的洋人,可以轻易实现任何欲望。有时在上海能看到本国没有的风情,这风情已夸张地成为我们共有的记忆。”在展览自述中,叶锦添这样写道。

  做电影美术,叶锦添习惯先“考古”,再想象。作品在历史与现实间流动,也是“流形”。个展“流形”不光展出人们熟悉的《卧虎藏龙》《赤壁》服装,也展出人们并不熟悉的叶锦添风格雕塑、影像与装置,比如Lili。

  开幕后,Lili参展完毕,叶锦添将她装箱,带她一起飞回了北京。

  人们往往停留在人生最酷的阶段

  装置人偶Lili诞生于2008年,叶锦添把她的年龄设定为永远十六七岁。在他看来,这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人生的许多第一次,都在这个年纪发生。此后的人生,都将被此时发生的事所影响。

  “比如,她遇到一个很好的男友,以后也许就会对男人很自在;遇到不好的男友,也会影响她对下一个男人的选择。”叶锦添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甚至很多老人家,喜欢穿花枝招展的衣服;许多嬉皮士,可能一辈子都嬉皮,那是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样的打扮就是最酷的。人们往往会停留在自己最酷的阶段。”

  按官方表达,Lili是“对当下个体身处多元世界的镜像呈现”。对观者,也可以视之为某种回忆载体。

  叶锦添喜欢接触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和物。自2013年起三年间,他将Lili带到东京、伦敦、巴黎、布达佩斯……把她与当地的普通人放在一起,让他们与自己的过去对话。“就像一根哈利·波特的魔法棒,我把她放哪儿,哪儿就产生了我与这个世界的连接。”叶锦添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这样描述这种连接:“我创作Lili时,就好像撒开了一个认知与想象的网,她本身就是一个无定的创造体,可以随着感触、遇到的人和事来发展它的内容。”

  Lili最轰动的一次亮相,是2016年初在法国北部城市亚眠。亚眠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主战场之一,1917年至1919年,中国有8万劳工被输送到亚眠参与军事防御设施建设,这些劳工中至少有2000人死亡,多数死于一战停战后的流感疫情。在亚眠郊区,建有官方设立的中国劳工公墓。

  叶锦添设计了一个经解构后支离破碎的大型Lili,她躺在一个类似墓室空间的棺石之上,身后,叶锦添拍摄的视频中,Lili支离破碎地躺在河边芦苇丛中,又出现在中国劳工公墓前,天空下起大雨,雨水不断拍打Lili的脸,她的残肢被鲜花覆盖。

  在个展“流形”上,Lili的出场充满寓意:三个6米高的巨型人偶Lili被置于展览中间。叶锦添介绍,躺在地面上、赤身裸体的Lili,代表着过去,是初生状态;坐在椅子上,一身亮片牛仔、朋克范儿十足的Lili,代表现在;她的视线前方,穿着丝状长裙,有些梦幻的Lili,是未来。三个Lili,呼应着“流形”。

  为个展“流形”,叶锦添特地拍摄了一部艺术电影《上海Lili》。56分钟的影片中,Lili先是回到过去,试图寻找旧上海。透过旧照片,Lili看到投机者、赌徒、间谍、白俄逃难贵族、舞女、资本商人们混迹于外滩的酒吧和宾馆客房。但那是租界,不是旧上海。

  Lili又试图在现代上海中寻找——在普通的弄堂里、宾客盈门的茶餐厅,也在环球金融中心、世贸大厦、东方明珠等一系列景观建筑中寻找。Lili也用一种魔幻的方式找寻了未来,她升到顶空,脚下是一个雾蒙蒙、看不清楚的世界。“一座城市未来究竟是一种什么光景,取决于生活于此地的人,以何种方式面对自己的历史,是回避,还是正视。”叶锦添说。

  影片最后,Lili找到了豫园。“说到上海,大家会想到1930年代,但那是英国人和法国人带来的,在英法可以找到更好的。”叶锦添这样解释,“那么,上海的底色到底是什么?”他给出的答案,是豫园这样的苏式文化。

叶锦添为《楼兰女》设计的服装。裙摆静止时笔挺,走动、转圈时,变大成半径四米。女主演魏海敏很爱这套衣服。即便有安全危险也不肯换。(叶锦添工作室供图/图)
  叶锦添为《楼兰女》设计的服装。裙摆静止时笔挺,走动、转圈时,变大成半径四米。女主演魏海敏很爱这套衣服。即便有安全危险也不肯换。(叶锦添工作室供图/图)

  是冬天的唐不是夏天薄纱的唐

  在被布置成上海豫园模样的庭院式展厅内,三个巨型Lili旁,展开的是叶锦添个人的回忆——人偶模特穿的四十多套服装,都是叶锦添曾参与制作的影视舞台剧的服装原件,包括《卧虎藏龙》《夜宴》《赤壁》,以及李少红版电视剧《红楼梦》。

  一套重达二十多斤的连身裙,是叶锦添1993年为吴兴国导演的舞台剧《楼兰女》设计的。连衣裙充满西域风情,有着水波纹的黑色下摆,缀满铁线和丝绸,这也是他第一个正式的舞台设计创作。

  《楼兰女》根据希腊悲剧神话《美狄亚》改编,讲述一个复仇女子的故事。那时叶锦添还没成名,他自嘲在香港“混不下去”:“香港那种商业社会,很难发展我的风格,我有很多超现实主义的东西。”叶锦添说。

  接到邀请,他提着一个皮箱,带着一台缝纫机就去了台湾,住在简陋的小公寓里,和两个裁缝一起,耗时三四个月,完成了楼兰女的服装。

  那是叶锦添想法最爆炸的时期,吴兴国没有限制他,于是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元素都用上了。比如,服装中设置很多机关,裙子下摆用弧形的竹子和钢板撑起来,静止时笔挺,走动、转圈时,弧形又会变成一个半径四米的大裙摆。叶锦添想用这种巨大的裙摆,表现楼兰女“大地的力量”。

  楼兰女的服装,轰动了当时的台湾文艺圈,批评与赞美声齐飞。林怀民公开说,这样的舞台设计“从来没有过,太复杂了”。女主演魏海敏穿着这套服装上场,每次都得适应一段时间才不至跌倒,但她很爱。总有人建议她为安全换掉,她总是不肯换。

  《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章子怡饰)和俞秀莲(杨紫琼饰)的两套原版戏服,也出现在展览现场。叶锦添回忆,李安拍《卧虎藏龙》时,设定的朝代是清朝,因为剧中主角、一代大侠李慕白生于清代。“ 但清朝的颜色系统是‘炸裂’的,就是很艳、很俗。”叶锦添说,他大着胆子,将清朝服饰中最常用的青花瓷元素、建筑中的红柱子元素全部拿走,走清淡素雅路线。

  “我们想做一个文明的世界,李安也喜欢这样,所以后来就变成一个其实有点宋朝化的颜色系统。”叶锦添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凭借《卧虎藏龙》的美术设计,2000年,叶锦添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成为唯一一位获得此奖的华人艺术家。

  2006年,叶锦添为冯小刚设计《夜宴》的服装。他记得,婉后的主演人选原是巩俐,后来主演章子怡。“那时我们发觉章子怡跟葛优对戏,比起来好像就太年轻。” 于是,叶锦添花了很多时间,想方设法让章子怡的服装变得更成熟。最后,章子怡版的婉后,服装、头饰、妆容都很厚重。

  “它一定是冬天唐朝的感觉,不是夏天薄纱那种唐”。“流形”展览现场,展示着“婉后”出嫁时穿过的那套大红色刺绣袍。

  为李少红执导的电视剧《红楼梦》做服装造型时,叶锦添的设计再次引来两极讨论。喜欢者说它们造型别致、精美,批评者则觉得它们不伦不类,不是清朝该有的样子。

  “《红楼梦》不是真的历史,曹雪芹也在有意隐藏它的时代性,它更像梦境。就像一个老人家一直在讲过往,有些东西不见得能讲得那么清楚,就讲得很诗意。”叶锦添说,他给贾宝玉穿明朝的龙袍、戴冠,都为了营造梦境效果,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清朝贵族贾宝玉不可能穿龙袍、戴冠。

  在所有参与过的影视剧中,叶锦添设计服装数量最多的,是冯小刚的《1942》,难民服、军装共计一万多套。叶锦添研究了1930年代、1940年代服装的剪裁,纽扣的布置都有讲究。国民党军队在改换美军装备之前和之后,军服设计都不一样。过去的军用棉,如今已经很少见,叶锦添去美国都买不到,最后只能找来市面上的少见布料,合在一起做成。

  “只要你足够疯,把所有细节都弄对了,就可以找回一个时代。”叶锦添说。这个道理是他为关锦鹏的《胭脂扣》做执行美术时明白的。当时,他在梅艳芳饰演的如花房间里放了个脸盆。“ 当然不是平白放的。你想想,人进门就要洗手。这个细节对了,人的活动就有了。”

  《胭脂扣》的故事游走于两个时代:1930年代和1980年代。片中大量使用戏曲语言,这对当时的叶锦添而言太难,但也有趣。为营造影片中的时间错觉,他付出了许多努力。日后他对时间与空间的痴迷,也源于此。1993年,叶锦添与罗卓瑶合作

  同为李碧华作品改编的《诱僧》。故事发生在唐朝,叶锦添却为片中大将军的盔甲雕刻了繁复的花纹。这种巴洛克风格的“穿越”, 勾搭了东方与西方,也勾搭了时间与空间。《诱僧》最终获得当年的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

  《诱僧》之后,叶锦添与香港电影联系渐少,这两年更少。“现在的片你怎么接啊?乱七八糟。我只能做最好的东西。如果电影本身不能构成我对艺术的感觉,我就不会接。” 叶锦添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已经那么小心接戏了,有时候,我还是难以满意。”

http://www.dxsbao.com/art/136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定稿调查问卷:为成功奠基

为更好地宣传“五水共治”工作,7月10日上午8点,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助力十三五 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研团在办公室为后期调研问卷做准备工作。调研团分成4组分…… 黄晓雅 查看全文 >>

五水共治知民情 调查问卷解民意

为了解舟山市民对“五水共治”政策了解情况,同时进一步推进“五水共治”宣传工作。7月12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助力十三五,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 黄晓雅 查看全文 >>

东科调研团:寻根问源 检测水质

为探究舟山河流水质情况,检测红卫水库上游水井水质是否达到饮用水标准。7月11日上午9点,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助力十三五 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研团跟随定海区环保局…… 黄晓雅 查看全文 >>

牵手环保 探水之秘 -记浙海大东科社联五水共治调研团水质检测活动

为更好地了解定海区河道的水质情况,7月11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助力十三五,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研团与定海区环保局共同对盐仓大河及红卫水库上游的水质进行…… 杜佳芸 大学生网报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取井水,测水质,东科守护饮用水安全

7月9日上午8点,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助力十三五 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研团再次来到后山红卫水库进行水质取样检测工作。经过约40分钟步行,调研团一行来到后山水库的一…… 黄晓雅 查看全文 >>

登山寻水地 东科学子齐努力

2017年7月9号,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 “助力十三五,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研团在社会实践的第九天前往鸭蛋岭的村民自主集水点采水。 早上八点,全体成员…… 张安妮 大学生知识网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总结学习 承前启后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2017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十三五,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研团的调研活动已举行过半,在7月10日迎来了整理与休整的一天,对前期开展的活动进行总…… 张安妮 大学生网报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打造美丽舟山 东科学子绘新画卷 ---记浙海大东科社联五水共治调研团广场设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推出的“五水共治”方针政策,宣扬“五水共治,人人参与”的理念,7月8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助力十三五,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研…… 杜佳芸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青鸽志愿服务队赴喜安社区开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宣讲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024年9月28日上午,青鸽志愿服务队在安靖街道喜安社区分享中国绘画中有关山水画的知识,…

大学生“三下乡”走进威远县红星村,带领小朋友领略敦煌艺术之美

2024年7月20日,西南交通大学“三下乡”青鸽志愿服务队来到威远县严陵镇红星村,开展了一场以敦煌莫高窟石窟造像及壁画制作为…

天佑关注 | 兰州交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第十一届骨干培训顺利完成!

为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新时代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青年志愿者的责任意识与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全面提升我校…

心与梦的交融:在志愿中成长与奉献

心与梦的交融:在志愿中成长与奉献“心语汇梦”志愿服务,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在城市与乡村的上空奏响,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

爱心汇聚,筑梦前行

爱心汇聚,筑梦前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些人在默默付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的意义,用心语传递着温暖与希望,这就…

最新发布

日本人怎样阅读鲁迅? 视其为“国民作家”
  今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整整80周年。他的声音,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回响不绝。最重视鲁迅遗产的,除了中国,当属日本——不仅翻译和研究果实累累,鲁迅作品还被编入中学教材得到广泛阅读,鲁迅留学 …
官员谈“读书无用论”:读书的“功利”是读厚人生
  读书的“功利”就在于要多去读那些提升自身品位、给人启发的书。而不是像少数领导干部那样,沉迷于风水方术、炒股秘笈,或者是官场要诀这类庸俗的书籍  关于读书,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 …
文学诺奖得主达里奥-福逝世 一生创作戏剧50多部
  本报讯(记者 路艳霞)就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这一天,还有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传来。据外媒报道,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意大利戏剧家达里奥·福逝世,享年90岁。他一生创作戏剧50多部,其中最为中国观众 …
为什么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会颁给一位音乐家?
  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3日晚7点,瑞典文学院宣布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作家兼歌手鲍勃·迪伦,以表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这是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给音乐人。其实早在这之前, …
韩寒新片《乘风破浪》讲小镇青年奇遇
韩寒在微博发布的工作照片。  “实在对不起《三重门》和《天空制造》,不过这不算跳票,这是插票。”近日,作家韩寒在个人社交平台公布消息,由其执导的电影《乘风破浪》已进入拍摄阶段。有传言邓超和彭于晏会 …
鲍勃-迪伦都看什么书?
美国作家兼歌手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有《罪与罚》、《白 …
诺贝尔文学奖能引发质疑根本原因在这
  昨天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否让您大跌眼镜?桂冠属于美国歌手鲍勃·迪伦。好吧,歌与诗密不可分,他也是一位诗人。与诺奖有关的另一消息则不是喜讯——1997年获奖者、著名戏剧家达里奥·福去世。  诺贝尔文 …
鲍勃-迪伦凭歌词折桂诺贝尔文学奖引争议
  在知乎网站“如何评价鲍勃·迪伦的唱功”问题下,一个网友在2014年时如此回答:三流歌手,二流吉他演奏家,一流作曲人,顶级诗人。时间证明了这位网友的判断——北京时间昨晚7时,这位75岁的美国著名民谣、摇 …
鲍勃-迪伦回忆录编辑:诺奖帮他完成了从音乐到文学的转型
  美国民谣歌手、作家鲍勃·迪伦被授予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因其“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诺贝尔委员会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Sara Danius)说,75岁的迪伦是“英语文学传统中的伟 …
鲍勃-迪伦:坚定的不合作者 持续的反对派
  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3日,从瑞典传来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消息,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鲍勃· 迪伦。这大概是自丘吉尔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最大的一次跨界了。评委会的颁奖理由是“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