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多少人会来看《北京法源寺》?”10月16日上午,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教育”讲座上,导演田沁鑫问。
几百人的会议厅里有近一半人举起了手。一位坐在澎湃新闻记者身边的观众焦急地嘟囔“实在买不到票啊”。
在本届艺术节上,《北京法源寺》可以算是最为火爆的一场话剧。原定于2016年11月2日至11月4日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三场,180元至880元的票价算不上“亲民”,开票后却一售而空,主办方又加了11月5日一场,依旧供不应求。
田沁鑫是那种非常珍视自己作品的导演,讲座前一天凌晨3点她才抵达上海,脸上有掩不住的疲惫,说话语气也有点儿“飘”,但讲到自己的戏开场白却是“这个戏真的太好看啦”,语气里一下就有了神采飞扬。
每个角色都对应一个灵魂
从1997年导演话剧《断腕》开始,到《生死场》《赵氏孤儿》《四世同堂》《红玫瑰与白玫瑰》《青蛇》,再到现在的《北京法源寺》和即将上演的《聆听弘一》,田沁鑫的戏几乎场场叫座。
《北京法源寺》有“老戏骨”奚美娟、实力派演员贾一平和凭借“表情包”又火了一把的话题人物周杰等演员担纲,又有李敖原著实力加持,先天条件不差。《北京法源寺》剧照,演员周杰。
但去年12月,这部戏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作为开幕大戏首演时,主办方还是有些焦虑。
“奚美娟十多年没有演过话剧了,在业内是很有影响的演员,但票房上不见得有强大的号召力。周杰也很久没演过了,还有负面新闻缠身。”比起《四世同堂》的明星阵容,田沁鑫觉得《北京法源寺》并不算夺人眼目。但比起选明星,她更注重这个人是不是像戏里的角色,如果像了,后面一切随缘,都是水到渠成。她第一个定下来的演员就是奚美娟。田沁鑫早就想和奚美娟合作,却一直不知道合作什么。《北京法源寺》中有一章叫《西太后》,田沁鑫一下想起了奚美娟,“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她像慈禧。”
奚美娟痛快地答应了邀约,第一次带妆在剧场合戏,奚美娟穿着17个绣娘手工缝制的华美戏服,在雷电交加中登场。田沁鑫到现在都忘不了那个场面:“我当时觉得很兴奋也很恐怖,实在是太像了,这就是慈禧。”贾一平饰演谭嗣同(右)。
贾一平虽然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但一直在演电视剧,几乎没有演过什么话剧。但田沁鑫想用他,“我看了一圈,国家话剧院还只有他长得像谭嗣同。”
电话打过去,贾一平当时几乎息影。他觉得当时剧本都没新意,连电视剧都很少拍,自己去做导演了,还导了三个电视剧。
田沁鑫问他导的电视剧都去哪儿了,怎么一个都没看到。贾一平说:“反正我导完了,卖不卖得出去就看发行他们了。”
“挺像谭嗣同。”田沁鑫评价,谭嗣同是个很“激情”的人,自己办报馆、领导变法,都投入全身精力,不顾及后果,是个伟大的失败者。事实上,贾一平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角色。
“我问他怎么能演那么好,他说自己就是借谭嗣同的嘴嚷嚷几句内心感受。”田沁鑫认为,每一个角色都对应一个灵魂,选对了人,就绝对不可能开不了戏。
写剧本最难
选对了演员,排戏顺得不可思议,大概只用了一个月时间。而真正的难点在排戏之前,光是剧本,田沁鑫就改了12个版本。
《北京法源寺》根据李敖同名小说改编,讲述“天公无语对枯棋”的沉疴晚清,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爱国维新派人士,在光绪皇帝提出维新变法,颁布“明定国是诏”之后,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百日维新”过程。
田沁鑫此前的作品涉及历史的也不少,但要表现出历史厚重感还是很大的挑战。
排这部戏缘起于田沁鑫与李敖在台北的一次对谈。“李敖问我觉得他的哪本书适合改编,我说法源寺,其实是因为我只看过这个,对佛教思想也比较感兴趣。接到邀请后我才仔细重新看了这本小说,发现和寺庙佛教也没啥关系,主要是讲戊戌变法。所以人不能轻浮,否则要对自己的轻浮付出代价。”接活可以草率,排戏却不能有丝毫马虎。回家之后,田沁鑫开始系统研究,看了40多套关于戊戌变法的书籍。看多了之后,自己也有一些心得,发现学术界的研究成果70%是重复研究。更糟的是,由于年代已久,很多细节已经湮没在历史之中,一个细节往往出现多个说法,该采信哪一条、剧本怎么写成了问题。
“我们当时有个负责整理史料的小朋友,第一天找到的资料是说谭嗣同八月初三时候去见袁世凯,在法华寺内场。第二天又来说,‘导演,有人说八月一日袁世凯在颐和园被皇上召见,那时候他还不是正三品大员,不应该住在内场的法华寺。’那袁世凯日记里不能乱写,于是我让小朋友去查北京有几个法华寺,查出来有四个。”
另一次是关于光绪密诏。戊戌变法之初,皇上密诏由军机处章京杨锐带出。大家紧急在康有为的南海会馆商议,资料组的小朋友查到有资料说袁世凯幕府徐世昌在场。徐世昌在场说明袁世凯和变法这帮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点。但第二天小朋友就来说:“对不起导演,又查到资料说徐世昌不在场。”
田沁鑫急了:“那为什么之前资料说在场?他到底在还是不在?”
小朋友无奈:“在还是不在,大概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进行创作,真是觉得自不量力。”但不关注史料又不行,这样一部涉及历史的作品一定会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历史问题上不能不严谨。田沁鑫甚至找了北大、清华的一些教授来指点探讨,但最后还是觉得戊戌变法波诡云谲,也没有什么确定的评价。
对于这些不确定的历史,田沁鑫最后采用了插科打诨的方式来展现,让戏中人去评论,是与不是,左右每种可能都说到了。
这本是无奈之举,“却恰恰契合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上千年的戏剧传承。其中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游戏感也有传统戏剧的风格。”田沁鑫觉得能从古典戏曲中借力来演这样一部历史剧,是一种幸运。
“男人气十足的剧,就是排给女人看的”
《北京法源寺》中台词量大得惊人,这在李敖的原著中就有体现。李敖自己善辩,小说也写得充满辩论气质,在初定改编这本小说时,李敖就打趣田沁鑫“这本小说台词比较多,容易改编。”
海量台词对演员演戏是一个难点,对观众进入也是一个难点。但田沁鑫觉得过瘾,“如果我买一张票看戏,听到这么多演员说了这么多台词会觉得很过瘾。有一种失控的自由和游戏感。”
直面历史,并不容易。不仅是题材晦涩难懂,用三小时将这段戊戌风云呈现在观众面前,更是相当棘手。田沁鑫坦言,为了把《北京法源寺》搬上舞台,自己几经易稿最终成型,“先从光绪写起,写着写着就感觉宫廷比重太大了,转到寺庙也非常生硬。但如果从维新派写起,到寺庙,到宫廷,就会非常散。最终有一天,我觉得其实可以突破所有障碍。就设计在法源寺,1921年的方丈面对1898年的谭嗣同,两人生死一隔对话”。
从《生死场》《四世同堂》《青蛇》到《北京法源寺》,田沁鑫一直致力于经典文学的改编。然而,把经典文学搬上舞台,田沁鑫也有着自己的坚持,“我有两件事儿不做,一个是严格意义上的尊重名著,以旧作旧地呈现;再一个是把经典拆了重组,这种表达太个人化。我感兴趣的是,这个经典里有个让我特别感动的东西,特别感性的传播力量,我就把那个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看。但不背离原著精神,只是翻译一遍,我就做个澄澈的翻译器”。
很多人觉得戊戌变法很恐怖,不爱看。但田沁鑫看来,这个戏男人气十足,充满阳刚之气,很容易让人热血沸腾。
也有观众提问说,戏剧的观众还是以女性为主,男性来到剧场也大都是陪女伴看戏,《北京法源寺》这样一部“十足阳刚”的戏,有没有考虑过她们的审美需求。
“阳刚的男人戏就是排给女人看的呀。”田沁鑫眼睛亮了,回答得毫不犹豫,“女性看到这些热血的英雄,更会有一种崇拜感,还会带自己的男伴来,多好。这部戏真的非常好看。”
http://www.dxsbao.com/art/136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