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友情的一些思考 --- 华中农业大学 王健 在我们这个年纪,对孤独这个词总是有些敏感。大多数人是不愿承认自己是孤独的,所以会尽一切可能去交更多朋友。成为朋友似乎并没有太大的门槛,但大多只是一面之交,没有深入的相互理解。这种淡淡之交越来越多的出现我们的生活中,很明显的感觉是,生活处处是朋友,但在某刻想找人倾诉或孤独无助时确找不到我们的那些朋友。 我在高中,大学的刚开始阶段,我也陷入过这个困境。平时学长学姐说的在大学阶段要多认识人,多交朋友,积累人脉曾是我参加各种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理由。难以否认,在活动中认识的一些朋友在短时间曾带给我快乐,但之后,朋友又变成了点头之交,这种苦楚和失落感我想经历过的人都有所体会。我曾经为此痛苦过,疑惑过,思考过,我把这段经历叫做成长。 我开始认真思考朋友的含义,思考这个看似熟悉的词语的内涵。古人云,朋友,志同道合。在那段经历后,我懂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有机会成为真正的朋友,志不同,道不合,又何来共同语言?连共同语言都没有何来相互厉害?但如果志同道合,我们可以在交流自己的共同的志,相合的道时,再慢慢了解彼此的性格和各自的故事。所以志同道合是成为朋友的基础。这也不难理解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相同追求的人往往会成为很要好的朋友。 在成为朋友后,彼此的相处也很重要。日常生活中,为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朋友甚至于恋人分道扬镳也不少见。在朋友的相处中,我认为最重要有俩点。 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我们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我们没道理强迫别人去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处理事情的原则。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尤其还是自己不想做的事,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比如说,在宿舍里,你打游戏不想去食堂打饭就嚷嚷喊室友出去吃饭然后帮你带一份。且不说室友在那个时间点是否想出去吃饭,就算正好到了他的饭点,也很少有人喜欢给别人带饭的吧,尤其还是你自己打游戏并不是做一些真正要紧的事。 我承认,曾经我也比较喜欢麻烦别人。比如说喊室友打扫下寝室啊,帮忙打下开水啊之类的。一俩次还好,久而久之,心中的不愉快肯定是有的,这也是很多矛盾爆发的根源。后来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句话不是说麻,能不麻烦别人就不要麻烦别人,即使是再好的朋友,这种人情债还是少欠点为好。但是在我们有余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主动提出来帮忙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是事,注意的自己主动的主动二字。 二是,学会换位思考,相互包容。相处的过程中摩擦在所难免。有时可能因为在气头上,我们无法理解朋友的一些所做所为。站在主观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但如果我们能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说不定有些觉得难以理解的事也变得通情达理了呢。这并不是说我们凡事都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这很正常,也应该被理解。只是说我们换一种思考角度也许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相互包容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包容对方的不同,尊重差异。大家所熟悉的管鲍之交,鲍叔牙能够分清是非,能设身处地的为管仲着想,理解他的举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可以说人生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朋友真的是一大幸事。 另外,我想谈一下关于多交朋友来拓展人脉的看法。的确,多交朋友能够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在未来的生活中可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帮助。但是如果我们把关注点都仅仅放在人数的数量上,而忽略了自身的提高上,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只有我们在自身提高的前提下,才会吸引到越来越多优秀的人和自己认识。有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很深刻,所谓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你有困难时有多少人来帮助你。如果你自己没有自己的特点,或者一技之长,能够帮到别人的话,而一直期待别人给自己帮助,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要想有很好的人脉,专注于提升自我吧。 希望这篇在儒家文化-友情篇课堂上的学习结合自己生活体验的文章,能够给一些在友情上有困惑的人一些启发和帮助。我也坚信在儒家文化课堂上学习到的做人处事的方法和经验会在我未来的生活起到莫大的作用,在此,谢谢老师!
http://www.dxsbao.com/art/1398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