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钱理群:鲁迅之后,如何做知识分子?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图 /姜晓明“我想为更年轻的一代留下记录,告诉他们,在2016年前后,有一个知识分子是这么认识问题的”
  图 /姜晓明“我想为更年轻的一代留下记录,告诉他们,在2016年前后,有一个知识分子是这么认识问题的”

  钱理群住在北京昌平的养老院里,很少出门,很少接待来访。住到养老院,他觉得更能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开来。他希望沉浸到历史中去。所以,他没有答应面访,而是通过电话回答我的问题。10月1日晚上这次电话长谈中,他清晰、精准、干脆、饱含热情地说话,就像他曾经在大学讲堂里所做的那样。他曾是北大最受欢迎的老师。

  他是许多人眼中当代知识分子应有的形象。最近他出版了“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岁月沧桑》。前两部是《1948:天地玄黄》和《我的精神自传》。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中研究,他打算就此告一段落。这三部书的写作,他花了20年。“在这20年间,外部世界相当喧闹,中国乃至全球都发生了不少预料不到的事情,而我自己的生命与学术,却逐渐沉潜下来,沉到历史与现实的深处,自我心灵的深处,写出了我最想写的东西。”他比较满意。

  我想到他研究鲁迅的一本书——《心灵的探寻》。这个标题可以统领他的研究中内在动力的那一部分。2016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80周年的日子。许多关于鲁迅的研讨会开始了。钱理群说他不会去参加纪念活动,“这是我的一个习惯,就是大家纪念的时候我就不纪念,大家不纪念的时候我就纪念。不要跟潮流跟得太紧了,保持点距离比较好。”

  1985年,46岁的“青年学者”钱理群在北大开的第一个独立课程叫“我之鲁迅观”。当年,初出茅庐的他曾经在武汉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说,“既不能仰视鲁迅,也不能俯视鲁迅,要平视鲁迅”,被许多“仰视”惯了的与会者视作狂妄之举。多年以后,又恰恰相反,一些毫不在乎的年轻人认为钱理群过于谦卑,要“俯视”鲁迅才行。钱理群觉得这是自己的命运——一辈子都处在各方的质疑中间,两面受夹击。

  1990年代末,已经成名的钱理群,开始走入大众视野。20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知识分子们忽然集体冒了一下头,影响了许多年轻人的视野和认识。就像他笔下的鲁迅和更多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原本的研究计划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还要宏大。研究了鲁迅、周作人、曹禺、“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之后,他在1997年提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系列研究设想”,原打算写7本书,经过排列组合之后,形成了现在的三部曲。

  1948年,鲁迅已经去世12年了。这一年的12月,沈从文在给别人的一封信里写道:

  一切终得变。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用笔者(写作者)求其有意义,有作用,传统写作方式以及对社会态度,是值得认真加以检讨,有所抉择。对于过去种种得决心放弃,从新起始来学习,来从事。这个新的起始,并不一定即能配合当前需要,唯必然能把握住一个进步原则,来肯定,来证实,来促进。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出发,此时,却必须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这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这是沈从文思考的转折点,也是钱理群思考的节点。“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怎样接受‘改造’的?我被‘改造’成了什么样子,坠入了怎样的精神深渊?我该如何自救?如何做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活得像个样子?我到哪里去寻找精神资源?我知道,这不仅是我个人的问题,而且是整个20世纪知识分子的问题。”

探究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钱理群认为,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自救和自赎。

  探究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钱理群认为,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自救和自赎。

  知识分子精神史

  人物周刊:《岁月沧桑》是“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新书的开头写的是1949年3月28日,“沈从文用剃刀划破了颈部及两腕的脉管,又喝了一些煤油,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你在《1948:天地玄黄》也写到了沈从文精神上的困境。他的精神困境从何而来?

  钱理群:1948年是历史的转折点,旧的时代快要结束,新的时代快要到来。《1948:天地玄黄》里的许多人物,在《岁月沧桑》里都有延续。1948年之后,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留在大陆,没有到台湾去。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是对国民党失望,对共产党是有期待的。沈从文认为,“思”的时代过去了,进入了一个“信”的时代。沈从文考虑到自己的下一代,觉得没必要跟着一艘船一起沉没,就留在了大陆。留下来之后,他面临一个问题,如何适应这个新社会?恐怕这是那时候绝大部分知识分子所想的问题。

  人物周刊:如你的书中所写,作家废名“上书”,表达自己的建国政见,也是找契合点。

  钱理群:在某种意义上说,废名比沈从文天真。建国是大家的共识,怎么建?像废名这样的知识分子,想用自己的观点来影响这个社会,就“上书”了。他当时提出两个建议,一个是儒家建国,另一个是无为而治。

  人物周刊:废名特别重视农民问题,希望国家不要过多干涉农民。像书里写到的梁漱溟,是希望通过乡村建设走改良的道路。

  钱理群:梁漱溟为什么很有底气?因为梁漱溟是主张从乡村入手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共产党不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吗?所以他就觉得自己的治国道路跟共产党有相当一致之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可以更好地实现乡村治国的理想。

  梁漱溟在1949年前就开始思考农民问题了,但是在1949年后,他被打压下去,以后就没有更新的东西了。实际上在1949年以后,真的在思考农民问题的,有自己独立见解的,除了毛泽东之外,就是赵树理了。赵树理的特殊性在于他本身是共产党员,他相信社会主义,他思考的不是一般的农民问题,而是思考一个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问题,但他的思路和毛泽东是不一样的,建设社会主义农村,他是有另外一个思路。

  人物周刊:你写邵燕祥的时候引用了屠格涅夫的《门槛》:“啊,你想跨进这门槛来做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慨?

  钱理群:我所有的文章当中,投入最多的是写邵燕祥这篇。我跟赵树理、梁漱溟这些人是有距离的,没太大距离的是邵燕祥,因为我们的经历比较接近,我们当时都向往革命。许多人都是念着屠格涅夫的《门槛》,跨进了革命的“门槛”。这对我们那一代人影响很大。可是,后来我们从这个门走进去,从那个门走了出来。我详细地分析了其中的内在逻辑。

  人物周刊:这种内在逻辑是什么呢?

  钱理群:有两样东西贯穿1949年后知识分子的历史:一个是知识分子的改造,一个是知识分子的坚守。改造和坚守,是我这本书的两个主题词。我们这一代人怎么会相当自觉地接受这个改造?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外在的原因:你不改造不行;同时有内在原因。这批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一个是爱国主义,另一个是理想主义。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让他容易接受改造。我在写邵燕祥的文章里有详细的分析。

  人物周刊:书里写到了你的老师王瑶,剖析自己的老师是不是会很难?

  钱理群:我过去开玩笑说,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有三部曲。第一阶段是学生向老师学习,像描红一样,把老师的好东西全部学到手。第二阶段就是要走出老师的引领,走自己的独立道路,如果总是在老师的阴影之下,是没有出息的,这时和老师会发生点儿冲突,甚至产生一些矛盾。真正的好老师并不忌惮学生超越自己。学生也需要跳出来认识老师。第三阶段,是在更高的层面上与老师相遇。我跟王瑶先生基本上经历过这样三个阶段。我在这本书里写他,是希望在更高的层面上,进一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我现在不会有顾虑,对我来说,我写自己的老师不是简单的批评和不批评的问题,而是体会他内心的痛苦,解释其中的复杂性。我对他内心的那种复杂性还是比较了解的,我有自己的体验在其中。

  人物周刊:书中提到的王瑶的检讨书,是不是其他人很难看到?

  钱理群:王瑶的检讨书是王瑶夫人整理出来的。我当初因为帮助编辑《王瑶文集》看到的。现在大多数研究资料陆续都出来了,我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私密的资料,基本上都是公开出版的。

  人物周刊:即便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公开资料,不同的人见识也不一样。

  钱理群:说实话,现在人太浮躁了,就是坐不下来。现在搞研究的人,资料很多,但对资料进行研究的很少。你可以注意我研究的东西,基本都是研究他们的全集,全集是很多很多的,一般人不会仔细看,很细微的部分,不用心体会是很容易忽略过去的。而且看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会加入自己的体验。

  人物周刊:我在读你的书时,那些研究文字背后,能感受到你的存在,有一种个人的东西在涌动。

  钱理群:我的书有比较明确的写作对象。我是写给大陆的青年看的。对历史感兴趣,又不是完全熟悉历史的年轻人——这是我的目标读者。我的写作很强调和读者交流。我注重历史的细节,会有很多描述。这里面有感性的成分,主观情绪流露,这会让年轻人读起来比较顺利,而且还有一些感染力。我希望将年轻人引入历史中去,这是我所追求的。

  我还有一类预设的阅读对象——我的同代人。因为我的书对历史有很强的反思。

钱理群 鲁迅之后,如何做知识分子?丨对话

  人物周刊:自己的同代人里面,反思这些历史的人多吗?

  钱理群:比例小,但还是有一批人在做这些事情。我写这些书,就是想把自己经历的这些事情搞清楚,我在这当中扮演过什么角色?能吸取什么经验教训?我是为自己而写,心里清楚之后,去见上帝就安心了。我知道,在当下的社会,有机会有兴趣读我的书的人不会太多,我的书在另一个意义上是为未来写的,就像我们现在关注民国一样,未来也会有人关注2016年的中国。我想为更年轻的一代留下记录,告诉他们,在2016年前后,有一个知识分子是这么认识问题的。

  知识分子的标准

  人物周刊:你引用过鲁迅的一句话,说自己的历史使命是“肩负因袭的重担”,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因袭的重担”是什么?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是什么?

  钱理群:我概括为三点:第一点就是不懈地追求真理;再一个就是独立思考;第三个是批判质疑精神。在我看来,这是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精神。

  人物周刊:具体怎么衡量和判断?

  钱理群:这里面有真假知识分子的问题。比如说,一个人看上去有批判性,但如果只批判别人不反省自己,这样的知识分子十有八九是假的。衡量的一个标准就是看看你有没有自我反省。我们追求真理,但绝不能把自己当成真理的把握者和垄断者。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然有失误,不断反省,不断追求,这才是知识分子。

  人物周刊:你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一篇文章就提到知识分子的专制。

  钱理群:我对这个问题非常警惕,我的写作有很强的反省性。

  人物周刊:这种自我反省,是从鲁迅那里来的吗?

  钱理群:对,很大程度上来自鲁迅。

  人物周刊:可能很多人跟鲁迅学会了骂别人,而没学会剖析自己。

  钱理群:鲁迅说得很清楚,“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鲁迅提出,娜拉走后怎么办?前面是鼓励大家走出家庭,但紧接着,走出来又会怎么样?他把命题复杂化了,所以,读鲁迅的著作并不轻松,逼你不断地思考。我的书也是在逼别人思考。

钱理群 鲁迅之后,如何做知识分子?丨对话

  年轻人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人物周刊:我们这批人在1990年代末读了你和你的学生许多作品,隔了十多年后,我发现你当初极力推荐的一些学生走了各种道路,他们其中有的人喜欢用极端的方式来批评别人。

  钱理群:嗯,他们有一个共同问题:缺乏自我反省,以为自己掌握真理了。他们现在变得和我不一样了,但这个是不必后悔的。年轻人变了,变了之后我管不了。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都有自己选择道路的权利,你可以不赞成,但这是他们的选择。我不愿意公开批评他们。

  人物周刊:你为什么特别看重自己对年轻人的影响呢?

  钱理群:我很明显受到了鲁迅的影响,多少有进化论的观点在里面,总是觉得后人是会超过前人的。我一直说,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问题,他们会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会有倒退的时候,但总体来说,还是往前走的吧。

1930年的鲁迅
1930年的鲁迅

  人物周刊:你还说过,“青春是可怕的。”

  钱理群:青春、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乌托邦主义,是连在一起的,一方面,它显示了历史的进步,但另外一方面,它是很危险的,一旦走上极端,又会产生悲剧。任何东西,在看到它的价值时,还要看到它的另一种可能性。

  人物周刊:人在年轻的时候,他往往对周遭的世界认识不足,但他有行动力。上了年纪后,对世界看得清楚了,可能行动力又不足。人生好像永远都处在这样的悖论中。

  钱理群:人就是在悖论中生活的嘛,不同年龄、不同年代都有自己的问题。青年人有青年人的问题,中年人老年人有自己的优势,但同时也有自己的问题。

  人物周刊:这好像是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永远存在。

  钱理群:是的,而且是一代代重复。从另一个角度说,有的人年老之后,对年轻一代进行简单的完全否定,也很危险,所以就必须进行分析。青年阶段它有很大的优点,就是对一切都保持好奇心、求知欲,这非常可贵。把青年人都认为是幼稚,用幼稚来否定他内在合理的东西,这也是不对的。从我自己来说,我跟青年人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关系,不只是我给青年什么,同时青年也给我很多东西。我到现在都还保持好奇心,保持青年人的激情,这是青年人给我的。

  人物周刊:你说过一个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现在变成一个常用词了,你能具体解释一下这个词的含义吗?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能单独说“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本身有它的合理性。我们这一代和你们这一代有很大的区别,我们这一代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完全强调集体,否定具体的个人。年轻一代,不管大家有什么看法,我觉得有很强的个人意识,有维护个人权利的这种自觉。这是好事儿,本身并不是问题,但是把“利己”绝对化,那就会出很大的问题。你要维护个人的利益,包括物质的欲望等等,这都是合理的,但如果把这作为自己惟一的生命要求的话,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应该追求自己的个人权益,但同时你还得有社会责任,你要追求自己物质欲望的满足,同时要追求精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人物周刊:为什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会成为一个现象?

  钱理群:这实际上牵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信仰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因为他没有别的信仰,只能以个人的利益作为追求。

  有人问我,钱先生,你的信仰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的信仰还是年轻时候的信仰,就是要消灭一切人压迫人、人奴役人的现象。我追求那样一个理想社会。

  我的这样一个理想,放在彼岸世界就可以了。现在我认识到,此岸是不行的,此岸世界永远有压迫和奴役,没有压迫和奴役的是彼岸世界,此岸世界可以不断地接近彼岸世界,但是不可能完全达到。

  这样一个信仰,有什么好处?它可以像太阳一样照亮此岸世界的黑暗,对现实生活中一切人压迫人奴役人的现象,我们就要反抗。你从我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来,我的立场基本就是这个立场。我讲过,我自己成为权威之后,也可能对别人形成压迫和奴役,我非常警惕这种情况。

  比如说网络。网络的出现一方面确实给思想言论提供了一个新天地。但是,当它形成多数的专政后,我想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其中的可怕。只要你稍微发表和网民不同的意见,骂声铺天盖地。这会对不同意见的人形成一种压迫和奴役。

  我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进步同时会带来新的奴役。这种压迫在现实中是存在的,那我有这种消灭奴役人压迫人的信仰的话,我会带有一种批判态度。我刚才讲的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背后有这样的信仰在里面,把反对一切人压迫人人奴役人的理想作为批判的内在动力。这是我的信仰,那年轻一代信仰什么呢?这又形成一个新的探索。

  全球知识分子面临这个问题,那怎么办呢?这需要我们进入到文明体制的内部去探讨历史的合理性、局限性和危机性,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想,建立新的价值观念。

1948年在颐和园霁清轩度暑假期间,沈从文计划好好地再“写个一二十本”文学作品
1948年在颐和园霁清轩度暑假期间,沈从文计划好好地再“写个一二十本”文学作品

  人物周刊:我觉得你关于文学和历史的研究,都是针对当下所做的研究,是这样吗?

  钱理群:我有一个原则,就是我的问题意识产生于当下,但在思考的时候又和现实保持距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以站得更高,更深地去思考这些问题。

  人物周刊:你一直强调自己处于中间状态,这也是一种保持距离的状态吗?

  钱理群:我之前开玩笑说,我是左右两派知识分子的统战对象又是他们的批判对象。我对左右两派都有理解的地方,但同时都有不同意见。所以有时候就显得立场不够鲜明。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好走极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成为钟摆现象。中庸之道是有些道理的。

  “幸存者”

  人物周刊:你把自己称作“幸存者”?

  钱理群:“幸存者”有两种意义。一种意义是,我同时代的很多人都牺牲了。还有一个是什么呢,我在当代中国还算是有发言权的,我是有幸的,幸存下来的。我曾经把我的写作称作“幸存者的写作”。你看我的研究对象,受了多少的灾难,还有很多死掉了,我是幸存下来了,因此我有责任去做一些研究,把经验教训总结出来,同时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来。

王瑶与孙玉石、钱理群等学生在一起
王瑶与孙玉石、钱理群等学生在一起

  人物周刊:你一直强调要把苦难转化为精神资源。

  钱理群:苦难本身是不能成为精神资源的,有人把苦难美化了,我是反对的。这些生活本身是一种苦难,你只有反省以后,才能转化为精神资源。它不能天然地成为精神资源。你可以看到,很多过来人是被残酷的历史整个毁掉了,也有熬过来,但精神垮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它转化成精神资源的。这种转化我觉得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我觉得,一般老百姓是不必去反思历史的,因为那是很痛苦的事,不必去深挖,但知识分子不行,如果你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话,是有责任要把苦难转化为资源的。

  人物周刊:知识分子和大众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钱理群:我反对两个东西。一个是完全大众模式,反对所谓大众代言人。我还反对居高临下,视大众为无物。知识精英和大众肯定是不一样的,完全做他的代言人是不可能的,鲁迅自己都说,我跟闰土是隔膜的。我同情他,但我并不真正懂得他。关心民众的精英,应该跟大众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而且应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我理解你,但我跟你还是有距离的。

  有一次演讲,我说,你们鼓掌我是很害怕的。为什么呢?公开演讲表面上是演讲者影响听众,但实际上,听众的反应也影响了演讲者。观众鼓掌,我就知道观众喜欢这个声音,很有可能自觉不自觉地顺着观众这个思路再讲下去,就越讲越激烈。在公共场合,群众的情绪是很容易激进的,然后你被观众支配,越讲越激烈,讲完回家里吓一大跳,我本来没这么激烈的思想啊。公共演讲就有这个危险性。所以,鲁迅说,你们别鼓掌,鼓掌会把我鼓掌死的。这是有道理的。我现在特别不愿意公开演讲。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你成为名人以后,来听的人多半是冲着你名声来的,不是真正来听你讲的。没意思。我喜欢小范围内讨论,而不是羡慕你的名声。名声是会误人的。我在当王瑶先生助手的时候,王先生跟我说,你现在处于一个很有利的地位,你必须搞清楚你要什么不要什么。你要什么东西尽量地去争取,你不要的就拒绝,拒绝诱惑,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现在的知识分子失去独立性,很大程度上是经不住诱惑,政治的、经济的、大众的诱惑,都是诱惑。王先生说,你要是接受诱惑的话,你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最后你做完了发现,其实一无所成,你想要的都没有。

  人物周刊:你想要的是什么?

  钱理群:我想要的就是我写的这些东西。把我这一生的思考,好好地总结,保留下来。就是这个。我这样并不否认别人的选择,你想要的,只要你用正当的手段去争取,都没有问题。

  人物周刊:王瑶先生提到过朱自清对于气节的认识,“气是积极的有所为,节是消极的有所不为”,你是怎么理解的?

  钱理群:可以再加一句,能够为的就为,不能为的就不为。什么时候有为,什么时候不为,这都需要智慧。但是,你还要有韧性,你如果没有韧性,单有智慧的话,可能就变成滑头了。坚守自己的东西,但同时有一定灵活性。

  人物周刊:你把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做过比较研究,你身上都有哪些近似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气质?

  钱理群:这两个互补比较好,要是挑一个是很危险的。每个人的精神气质不同,有的人可能偏向于哈姆雷特,或者偏向于堂吉诃德,但必须有另一个做互补。我一开始接受的是堂吉诃德,经过了很多的经验教训之后,哈姆雷特的气质也出来了。我现在总体还是堂吉诃德气质更强一点。

  人物周刊:那你觉得身边的人中,“堂吉诃德”多,还是“哈姆雷特”多?

  钱理群:都有吧,“堂吉诃德”越来越少了。

  走进当代的鲁迅

  人物周刊:每隔一段时间,大家都会把鲁迅拿出来讨论,不同的时候,大家对鲁迅有不同的需要。

  钱理群:对于鲁迅,在中国已经正常化了。有人欢喜,他就会真正地去读。有人不欢喜他,这也是正常的。如果大家都欢喜鲁迅,那就不是鲁迅了。但是,口头说欢喜鲁迅,把他捧得很高,不真正读他的书,那是虚假的。我一直觉得,鲁迅既有针对性,同时又有超越性。鲁迅的很多思考,到今天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在三种情况下,我们会真的去读鲁迅的著作:第一个是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因为文化程度太低看不懂他的东西。第二个是喜欢思考问题。第三就是对现实不满,或者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想寻找新的出路。在这三种情况下,人们会去读鲁迅的东西。鲁迅的价值在于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另外一种选择,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性。如果你满足现状,你读鲁迅是不行的,你读也不会懂。你不满足,想寻找一些新思路,鲁迅就是合适的选择。所以,我觉得鲁迅的读者是少数,这些读者是真读,不是假读,不是为时髦而读。

  人物周刊:你专门编写过一本书分析中学课本里的鲁迅文章。很多中学生不喜欢课本里的鲁迅,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钱理群:这是中学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一样,从社会教育的角度说,你不喜欢你就可以不读了,学校教育就是你不喜欢也得读。我觉得,现在中学读文学作品像认门牌号码一样,你知道有这些东西,你不一定完全懂,等到你将来需要的时候你就会去读。如果你开始不知道它,那你就失去这个资源了。当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有选什么文章合适怎么教学的问题,但总体来说,我觉得鲁迅作品是必须讲的。你不爱听也得讲,这涉及到教育引导作用,不能学生不感兴趣就不讲了,那学生现在对《红楼梦》也没兴趣你也不讲,不能这样的。而且,事实上你讲得好的话学生是很喜欢的。我一直认为,对中学生的智商估计不要太低,当你把他唤醒之后,他很多对于鲁迅的认识是很深刻的。

  人物周刊:你写过很多关于中学教育的文章,现在还关注吗?

  钱理群:现在已经不关注了。

  人物周刊:为什么呢?

  钱理群:关注不了了。因为中学教育的问题目前不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而是已经形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是个既得利益的问题了,跟教育理念没什么关系了。为什么应试教育的问题一直克服不了,就是这个原因。学生考得好,考上大学,这影响老师收入,影响学校名誉,还影响家庭。围绕教育的各种参考书、各种考试题,都是利益群体啊。

  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既得利益的问题,这些利益链条不打断,教育毫无希望。只能是第一线的老师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做些工作,其他的工作太难了。

  本刊记者丨卫毅 实习记者丨孟依依

http://www.dxsbao.com/art/144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乡村振兴,我们一直在路上!

2023年7月11日,今天是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探路者实践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上午九点,各位队员轮流进行尝试带货直播试播活动,以期助力汪家垅村特色油茶产品走出去。下…… 有几颗荔枝. 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查看全文 >>

乡村实践行,民生福祉路

近期进行的调研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队伍此次调研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治理转型升级的相关经验和建设状况”,此行调查我们实践队伍来到了阳新县龙港镇汪家垅村,通过这…… 有几颗荔枝. 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查看全文 >>

乡村天地广阔,这里大有可为

最近,我有幸参与了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探路者实践队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龙港镇汪家垅村的暑期社会实践支教活动。虽然这次经历还未结束,但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汪家…… 有几颗荔枝. 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查看全文 >>

启航新征程,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乡村发展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大举措,乡村地区的关系网络、…… 有几颗荔枝. 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查看全文 >>

青春逐梦行沃野,乡村振兴谱新篇——湖北师大经管法学院实践队赴阳新汪家

为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发扬实事求是精神,探索高质…… 有几颗荔枝. 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心语为墨,筑梦成歌

在心灵的幽深处,有一片梦幻的净土,那里的话语如星子般闪烁,等待着被描绘成璀璨的画卷。“心语汇梦”志愿服务活动,恰如一…

树达学院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

学院青工部、青发部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通讯员黄颖曦彭湘)11月23日上午,我院文法系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政青春,惠社区”:公管院学子深耕养老志愿服务

随着“政青春,惠社区”养老志愿活动的持续推进,公管院的学子们再次深入社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老年人的关怀与服务。本周…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公管院学子社区服务成效显著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项目实施以来,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公管院学子们的专…

公管院学子社区助理服务显成效,居民满意度攀升

在推动社区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征途上,公管院的学子们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他们以社区助理志愿者的身份,将…

最新发布

2018年起北京小客车指标再减5万 每年配额10万
  央广网北京10月2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第三届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在论坛上表示,北京目前的交通情况仍然存在着道路堵、停车乱的问 …
电影进入续集时代? 业界:暴露电影圈创新乏力
  对电影市场而言,创新真是一件难事。记者昨日从多家院线获悉,一大波续集电影正在向我们袭来,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达·芬奇密码》系列作品的续集《但丁密码》和《西游·降魔篇》的续集《西游·伏妖篇》。对此 …
写错一个字母曹雪芹变“蔡雪芹” 错误标牌被取下
  本报讯 有读者发现,在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门前悬挂的标识牌中,英译文中的“Cao Xueqin”被错写成了“Cai xueqin”。昨天,园方已将两块错误标牌取下进行修改。  昨天一早,学生小高将她发现的这一 …
大国崛起除了富强 还要有价值、规范和责任
马克斯& 00183;韦伯  政治人韦伯  马克斯& 00183;韦伯主张学术与政治分离,认为学术无法为实践层面的问题提供客观的答案;他也厌恶学者凭借知识权威指点他人如何抉择价值立场。但是我们不可因此就低估了现实 …
专访谢路军教授:术数学的研究前景很广阔
  2016年10月21日是中央民族大学道教与术数学研究中心成立的日子,该中心是谢路军教授和他在易学界以及宗教界的朋友们联合发起的学术研究机构,一般来说,民间对术数学都存有普遍的误解,以为术数是卜卦算命, …
"十一艺节"压缩评奖、增强评论:让优秀作品留得下传得开
  本报记者 王立元  “十一艺节”期间的文华奖评选是文艺评奖改革后的首次评奖,从200余个奖项“瘦身”至总共20个奖项——文华大奖10个、文华表演奖10个,含金量大大提升。  在压缩评奖的同时,“十一艺节 …
曹雪芹故居被指翻译错误:拼音“cao”拼成“cai”
  北京晨报现场新闻(记者 张静雅)昨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北京植物园里的曹雪芹纪念馆门前的说明牌上将曹雪芹的拼音拼错了,曹的汉语拼音“cao”拼成了“cai”,曹雪芹成了“蔡雪芹”。对此,北京植物园工作人员 …
溥仪大婚礼节单首亮相:楷书书写内容繁杂(图)
  爱新觉罗·毓岚先生为北京朝阳区和平街一中高级退休教师。他曾连续四届任朝阳区政协委员,被评为“感动朝阳十大新闻人物”。毓岚先生热衷于教育、文化和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热爱收藏从娃娃抓起”系列校本教 …
陈佩斯:快乐是一种权利 喜剧的力量越来越大了
  北京晨报讯(记者 和璐璐)10月23日晚,2016北京喜剧艺术节开幕式在北京喜剧院隆重举行。陈佩斯作为北京喜剧院的艺术总监致辞时说:“喜剧虽然古老,但一直在主流文化的边缘不太受重视,这些年在各方的努力下 …
《西游记》连环画原价0.2元 如今拍卖价涨6万倍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办了一家收藏馆,馆里没有古董字画,却收藏着满满的几代人的童年记忆——收藏馆里收藏的,都是小人书。  小人书几乎是几代人童年记忆中难得的娱乐和消遣,同时也是几代人童年历史、爱国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