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文物保护不只是为人类留下怀旧的念想。让收藏在宫阙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前提是敬畏,基础是保护。
今年是南京明城墙肇建650周年,南京专门成立了城墙保护基金会,与社会力量协作,共同保护。11月14日,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举行成立以来的首个社会公益活动,即日起提供散落明城墙砖或有效线索的市民,可获金额不等、最高2000元的奖励。
城墙是历史的,文化是大家的。南京明城墙建造时,共动员5个省152个州县共28万民工,烧造城墙砖数量达3.5亿块。花谢水流去,浩荡的历史光阴里,砖块亦有散落。如今,政府引导、企业出资、市民参与,共同呵护城市的文化遗存。重赏之下或有补益,不求每块镌刻历史记忆的砖头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征集墙砖活动本身就是一次正能量的鼓呼,起码让城市懂得珍视自己的文物。
如果说青山绿水是乡愁的依托,那么锦绣文物便是民族乡愁的镜像。这些年,城镇化一路高歌,转型期的文物保护工作亦面临着商业开发与公益保护、犁地重建与修旧如旧等诸多矛盾与纠葛,有的文物湮灭于楼宇经济,有的遗存打扮成迎客的夜总会。以山东为例,据统计,近20年来,该省有1600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其中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及至眼下,仍有“福建一省级文保单位变酒店,公众不便参观引争议”等新闻,隔三岔五刺痛公众的眼球。
一边是悬赏征城砖,一边是装扮成酒店——眼下的文保现状大抵是此般诡谲。概括起来,文物的命途多舛,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无知无畏中,眨眼间就灰飞烟灭;二是在唯利是图的市场逻辑里,恨不能化成不打烊的印钞机;三是在占地为王的圈地游戏中,沦为私人或部门的后花园。一切所谓“套路”,背后是八个字:有法不依、保护不力。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达766722处,其中近四分之一的文物保存现状堪忧。面对这样的现状,各类各级保护工作也未曾停歇。早在1982年,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被写进了宪法,而《文物法》的多次修订更为文保工作立下底线。不过,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徒法难以自行”,文保中的闹剧与悲剧并不鲜见。这再次说明了一个道理:文物保护是系统工程,从文物到古迹,从立法到执法,从城市到市民……一个不能少,谁也不能缺。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文物保护不只是为人类留下怀旧的念想。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收藏在宫阙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前提是敬畏,基础是保护。早一点依法保护、多一些细致作为,明天的文物起码会少些“遗砖之憾”吧。
作者:邓海建
http://www.dxsbao.com/art/154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