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据英国卫报集团(GMG)公布的财报显示,其旗下的新闻业务机构实现了自1998年来首度扭亏为盈,营业利润高达80万英镑(约合702万元人民币)。这不仅仅是英国卫报集团首次实现了盈利,更是被称为英国媒体历史上最重要的转变之一。
在英国,报纸的经营多处于亏损状态,它的“烧钱”属性似乎已经作为一种传统被人们所接受。2015年,首席执行官戴维·佩姆塞尔和首位女总编辑凯瑟琳·维纳上任,他们一改往日集团“挥金如土”的传统,想尽各种办法,终于在2018年实现了20年来的首次盈利。
这样的转变始于2016年,佩姆塞尔和维纳上任以后,迅速制定了一份商业战略——三年转型计划。这个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与读者建立更加深入的交流,通过“会员计划”,使得读者不再匿名;第二,尝试劝员工主动离职,重新设计日报,以小报的形式发行;第三,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的一点,通过争取读者的赞助来资助记者进行深度的调查报道。卫报集团采用了“开源节流”(即成本控制和数字业务增长)的办法,终于在三年转型计划的收官之年,实现了收支平衡。
在纸媒数字化潮流面前,免费新闻的生存举步维艰,新闻媒体为了盈利,大多会选择建筑付费墙,即读者需要付费才能订阅全球知名媒体的电子版新闻。但是《卫报》没有跟风,它另辟蹊径,用请求读者“打赏”的方式找到了自身的盈利之道。
打开《卫报》,浏览完每条新闻之后,读者可以看到一条请求赞助的广告:支持《卫报》只要1英镑,也只花一分钟,谢谢。然而,这种筹资方式最开始的时候并不被媒体同行所认可,一些媒体观察家更是直言道:这是乞讨,是一种天真且不负责任的表现。
但是不管外界怎么议论,不得不承认的是,《卫报》的这种做法达到了寻求赞助的目的。《卫报》现已积累了65.5万每月都会“打赏”的读者,而且仅在2018年,《卫报》就收到了30万笔一次性的捐助。
与此同时,《卫报》还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互动模式——“读者漏斗”。通过跟随读者阅读的“脚步”,推导出读者阅读“打赏”的规律性。它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将那些不愿意付钱的读者慢慢转变为愿意为卫报提供资助的人。
卫报集团的做法不仅打破了新闻媒体的盈利悖论,也突破了传统的订阅模式。读者“打赏”体现了对媒体品牌和内容质量的信任与需求,而这正是《卫报》一直默默坚持的原则。
资深记者陈安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英国卫报的这种盈利模式,实际上建立了媒体和读者间的命运共同体,体现出了对读者的充分信任和良好的互动关系,让读者有了心理归属感,才会心甘情愿的为媒体付费。
http://www.dxsbao.com/art/1546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