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腾讯视频推出一档原创电音竞技节目——《即刻电音》。它通过视觉刺激、听觉体验,展现中国电子音乐圈层的年轻实力。节目邀请全球优秀电子音乐人参与选拨评选,从专业推荐、现场演出、视觉呈现等多个角度,为电音狂热粉和更多群众提供一场中国电子音乐的盛宴。通过《即刻电音》,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电音,电音作为一种小众文化正在被大众文化收编。
回望源起时,须知源不易
电子音乐简称电音,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任何以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电脑音乐软件、鼓机等乐器所产生的电子声响,都可统称为电音。电音的种类多样,其中包括disco、Techno、House、合成器流行、酸爵士、NEWAGE等。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师范系的吴远雄教授在其《电子音乐的历史回顾和发展前瞻》中提到:“电子音乐是随着留声机和录音机的诞生以及电子技术的应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由此可以推出,电音的起源应该可以追溯到留声机和录音机出现的时候。吴远雄教授还把电音制作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40年代末从欧洲开始的电子音乐和具体音乐阶段。朴素的人们在这个阶段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合在一起,不管是自然的还是工业的。此时法国电子音乐的开创者是一位热爱音乐创作的无线电工程师,他通过剪辑把这些声音“加工”,最终制成以《火车练习曲》为代表的磁带。到1951年,菲伯特·艾默特指导科隆西德广播电视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音乐工作室,他们以电子设备本身发出的音响作为原材料。
第二阶段是电子合成器阶段。因为出现了电子风琴和电子合成器,而且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使用,电子合成器的功能更加完备,特别是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合成器后,电子音乐的作曲家们的作曲难度降低,出现了大批的电子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电子音乐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第三阶段是电子计算机音乐阶段。电子音乐家们通过利用计算机而进行电子音乐创作,此时的创作和当代的创作十分相似,这个阶段最初的作品是四重奏《伊利亚克组曲》,只是这个作品并不成熟,后来还有《计算机唱曲》。
中国电子音乐的起源晚于国外,中国第一次接触到电子音乐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英国电子音乐作曲家亚·戈尔先生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以及中央音乐学院进行讲学,首次将已经流行与西方发达国家多年的电子音乐介绍到了我国。但是由于设备的落后,它并没有很快地发展起来。中国电子音乐的快速发展应当归功于高校将电子音乐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我国音乐院校相继开设电子音乐及与电子音乐相关的专业。
著名音乐作曲家刘健教授于1987年在武汉音乐学院开设音乐音响专业,专业研究电脑音乐作曲技术以及算法作曲理论。其后,中央音乐学院在著名作曲家张小夫教授的倡议下也于1993年建立了中国电子音乐中心,并且从1997年开始招收“电子音乐创作”以及“电子音乐技术”双专业硕士。国内从2003年开始招收“电子音乐创作”以及“电子音乐录音”两个专业的本科生,从2004年起又增加了“电子音乐作曲”专业。
在趋势方面,国内的电音发展趋势在80年代是偏向电音于中国民族乐结合。80年代初期,中央音乐学院的一批青年学生就使用国产电子合成器,从中国丰富的民族音乐中吸取营养,对电子音乐进行探讨研究,演奏了古典乐曲《幽兰》。
伯牙空鼓琴,子期陌路行
虽然许多高校开设电子音乐专业提供系统学习,科技的发展也为电子音乐带来了技术便利,但是电子音乐在目前来说依旧是小众文化。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吕振斌副教授在其作品《中国电子音乐的探索起步与发展》中提出,目前电音界存在的两个问题:其一为创作人对“电子音乐”本体的认识不清,混淆了电子音乐与电声音乐、电子音乐与计算机音乐的概念与关系。其二为电子音乐作曲技术特点方面的缺陷与不足。这些出在音乐本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它的传播,此外,制约电音传播的还有受众。
在豆瓣上很多网友都发表了自己对电音的看法,其中有人表示不能够接受电音。例如,豆瓣网友@睡不醒的老王:“用电流音效唱歌的电子音请恕在下接受无能,你拿个菜市场的喇叭唱也行啊,搞个电音唱歌,我耳朵难受。”也有人总结中国的电音就是“土嗨”。
谈到电音的传播,不得不说《即刻电音》这个节目。本来节目是为了宣传电音文化,但是最后的结果却不孚众望。节目开播没有几期,网友对于《即刻电音》的爆料越来越多。这些在摄制现场的网友们表示,《即刻电音》的黑幕很多,没有实力的人都被导演组强制推荐了,主理人的精彩点评也被删掉了,节目中还出现了道德绑架的情况。而看过节目的人也表示,精彩的环节太短,被推荐的人里有部分实力不怎么样。百度贴吧网友@JXZ9528表示:“商业电音,我再也不想看了。”
除了传播手段,制约电音发展的还有电音市场的乱象。目前的电音市场还在发展过程中,在新思界网上的文章《我国电子音乐市场发展空间大 产业链有待完善》中提到:“由于艺人经纪、营销推广等服务环节的缺失以本土艺人阵容的发掘机制不够,让国内电子音乐人的现场演出资源受到海外大牌挤压,发展没有规律,再加上尚无规范化教育理论,导致电子音乐人群体整体氛围良莠不齐。”
对此,新思界行业研究员分析,相对于国外,中国电子音乐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专业化、体系化的推广和管理,从事电子音乐类创作表演工作的艺术家并没有得到主流媒体的认可。
顾望前后路,狂欢变主流
从电音的发展来看,电音虽然动感十足,在部分人看来是释放情绪的狂欢,但是它并没有受到广泛受众的喜欢,而且从事电子音乐创作表演工作的艺术家也没有受到主流媒体的认可。从业界角度来看,电音是一种小众文化,就像嘻哈和古乐一样。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电子音乐逐渐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面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电音。中国18-30岁的年轻人有3亿,这意味着电音在中国的潜在的粉丝群体是巨大的。但是现实确是残酷的,以百威风暴电音节为例, 2013年时,上海风暴电音节的观众规模仅为1.6万人左右。而经过两年的发展,2015年该电音节也仅有7.5万。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电音消费人群仅仅占青少年的一部分,这是前期制约电音发展的问题之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电音市场的不成熟。目前国内的电音市场并没有国外那么规范,首先是各地纷纷举办实力参差不齐的电音节,其次是各大夜店贴出中国百强电音团队表演的公告,但是真实情况却是表演低俗。这些现象出现不仅是因为中国电音发展历史短暂,还因为中国电音圈的人才良莠不齐。
不过调查显示,电音的受众在近几年迅速扩大。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电子音乐行业市场专题研究及投资可行性评估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电子音乐用户规模为1.97亿人,预计2017年将达到2.86亿人,增长率为45.2%,2018年将突破3亿人,达到3.58亿人,2019年将突破4亿人。
随着电音圈的逐渐扩大,媒体也对电音有了关注,例如2016年江苏卫视推出的《盖世英雄》。邓林普先生在其论文《收编亚文化于主流文化之中》中写道:“亚文化兴起时除了带来社会的道德恐慌,还引来了媒体、社会学者等的迷恋以及兴趣盎然的描述和解释,消除亚文化的陌生感、抹杀‘他者的性质’,把亚文化重新安置在主流文化体系的某个位置中。”正如邓林普先生所写到的,《即刻电音》是媒体对电音文化的从新安置,电音也通过《即刻电音》在不断呈现精彩、迎合主流文化,这样的结果就是电音亚文化最终被主流文化收编。
http://www.dxsbao.com/art/1556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