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不善阅读莎翁的著作,一来因自身对于宗教文化的了解水平有限,部分情节难以揣摩;二来处于当下思想与社会环境不同往日的时代中,也难以用现下的思想去评述当时人民的宗教思想。但今日得以观看《威尼斯商人》,笔者还是想谈一谈自己在观看这部影片后的感触。
无论是众多媒体,还是莎翁作品的粉丝,都无外乎的将这部影片归于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的一大喜剧。但在看完这部影片后,笔者始终认为莎翁的这部作品看似写喜,实则是以基督教喜闻乐见的大团圆反衬出当时社会环境下,整个犹太民族备受歧视的悲哀处境。换句话说,这应该一部是基督教的喜剧,犹太人的悲剧。
整部影片将安东尼奥等一行人的性格都描绘得十分美好、正义,而对反方夏洛克的描绘却是贪婪的、恶毒的、不近人情的。感觉上就像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角光环”。但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的“主角光环”是带有极强的宗教色彩的“光环”, 是基于当时犹太人被基督教所唾弃、厌弃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若抛开这样一个宗教环境,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剧中所谓具有人文情怀的正义的一方也并没有多深的仁爱之心。至少安东尼奥的仁爱从头到尾都没有普及到夏洛克,从影片开头安东尼奥对夏洛克高利放贷的指责,到法庭上赦免夏洛克。或许观众更多看到的是安东尼奥的善良与仁慈,却忽略了将夏洛克变得如此“丑陋”的罪魁祸首也正是安东尼奥。并且这样的宽恕并不算仁慈,因为对于一名教徒来说,他的信仰等同于他的生命,被剥夺了信仰的夏洛克与一具空壳只不过是有无体温的差别而已。或许,如若没有来自基督教的压迫和当时社会对犹太人的不公,事情不会发生到这样的地步;若没有安东尼奥的指责与侮辱,夏洛克也不会变得如此令人憎恶,也不会落得被迫改换信仰,两边皆不容的悲惨下场。因为至少在笔者看来,夏洛克选择报复的主因,还是在于平日里和安东尼奥的积怨。
就故事情节来看,从起初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产生矛盾,到后续夏洛克伺机报复,再到安东尼奥被鲍西娅搭救,这部影片就是在讲述他们两人的恩怨纠葛。但从宗教角度来看,安东尼奥和夏洛克又分别来自不同的宗教,他们之间的矛盾其实也是基督教与犹太人之间矛盾的具体写照。而这一点在影片中,夏洛克情绪激动的控诉安东尼奥的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一幕中夏洛克连用四个问句“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强烈表达了心中积存已久的不满,也直接揭露了整个犹太民族长期以来遭受的不公待遇,既是为自己发声,亦是为整个犹太民族发声。这样一看,莎翁笔下的夏洛克似乎不再只是一个唯利是图的犹太人,更是一个挑战者,是一个面对压迫,奋起反抗的人。但可惜的是,在当时的环境中,歧视、厌弃犹太人才是正统的思想,夏洛克这样的形象也终究只能在莎翁的笔下以反派的角色出现。但我相信,莎翁创立夏洛克的初衷定然不只是为了展现当时高利贷者与资本主义商业资产阶级的矛盾,也不仅仅是为了彰显基督教众的人文情怀,还是在借此讽刺人们歌颂人文情怀的同时,却又一个劲的压迫犹太人民的行为。
在整场电影中,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法庭审理的那一段。夏洛克的咄咄逼人、巴萨尼奥的暴怒、鲍西娅的从容不迫、还有安东尼奥所谓的“仁慈仁爱”都在这一场戏中得到体现。鲍西娅起初的顺应,到后来的绝地反击,直接杀夏洛克一个措手不及,仓皇失措。既是局势的反转,亦是整场戏的高潮。而在这场戏中除了睿智的鲍西娅,夏洛克演得也很动人,尤其是公爵下达判决时,夏洛克还有力气反驳说你们不如杀了我;等到安东尼奥说出要夏洛克改信基督教的时候,这个老人脸色变得灰白,人一点一点地垮下去,伏在地上缩成小小的一团。正如笔者之前所说,对于犹太人来说,放弃宗教比放弃财产是更不可想象的事。而早前公爵所说的安东尼奥的“善良与仁慈”是体现在给夏洛克活下去的机会,却又拿走他的信仰呢?还是将他的财产由充公转为他人继承呢?或许,那些基督教徒口中的仁爱只是他们自以为的宽容和救赎吧。
故事最后,鲍西娅与巴萨尼奥和解,安东尼奥还是那个有钱又受人敬重的富商。好人得到了好报,可谓是大团圆结局。而夏洛克呢?犹太教徒们涌进圣堂做礼拜,只剩下他站在广场中央,看着门在他面前慢慢阖上,却无能为力。故事到这就结束了,而这场基督教徒的喜剧,犹太人的悲剧也到此收场。在莎翁的这部作品笔者确实看见了人文主义思想的部分,从鲍西娅对夏洛克的劝说,从安东尼奥对朋友的倾囊相助。但这种仁爱的光太窄了,窄到暖不了夏洛克的心,窄到普照不了犹太人民。受时代所限也好,受教化思想影响也罢,这终究只是基督教眼中的皆大欢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喜剧。
http://www.dxsbao.com/art/1558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