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一位常州市民发起了一个投票帖,称其父亲手术后伤口化脓,现又出现了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问题。医生表示“能活多久看‘造化’了”、“一百万花下去也不一定有用”,面对过程折磨且成功几率小的救治,当事人的父亲也表示不愿继续接受。这位网友一时不知如何抉择,希望网友用投票的方式告诉自己救不救父亲。原贴一经发出,有众多网友评论批评发帖者“不孝”。
诚然,“亲人生病就该竭尽全力医治以延长其性命”、“不给予救治就是天大的不尊不孝”等诸如此类的思想似乎已约定俗成。但仅仅以“发求助帖决定救不救父亲”来断定当事人吴先生不孝顺显然是不合理的。笔者反而认为发出“投票贴”的方式更像是作者在迷茫又无助时的心理慰藉,如此看来,“发帖”的做法也未尝不可。更何况,原帖作者也并非是要通过网友的投票做出最终“救不救”的决定,他只是想知道大家的看法,他只是需要一群人、一种声音来分担他现在面临的压力。
而网友的过激言论其实侧面反映的是我国绝大部分民众对“死亡”这一概念的理解欠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国相关“死亡教育”走在迷途的现状。
正如白岩松所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正因为我国大部分人缺失死亡教育,以至于当我们直面身边的生死时显得那么不知所措。而死亡教育要做的就是让大家都能正确地面对生死,理解生与死其实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
当自己的亲人已然生命垂危时,当他们在饱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尊严时,再不顾一切地使用所谓积极的现代医疗手段去延长其生命时间或许只会徒增病人的痛苦。生之意义,绝不仅限于一个躯体的运动,生命质量、生命之尊严,显然占据一定的位置。
更何况,对于病人家属而言,借钱卖房,用近乎折磨的方式为其续命本身就是一种豪赌。抛开“救不救”的问题,若有幸挽回病人的生命,确保其生命体征正常,家属兴许得到莫大的安慰,但即便如此,病人以后的生活质量依然不能保证。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里,“死”是一个敏感又沉重的话题,儒家传统文化中“避谈生死”这一文化基因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里。但直面生死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更何况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避谈生死”更是不可行。曾几何时,大家面对李咏、金庸等人的离世时直呼不适,“难以接受名人离世”,甚至有人“感到崩溃”。但大家都忘了,正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生存才有其意义。向死而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就在去年6月份,台湾著名体育主播傅达仁在瑞士接受了安乐死,事件一经报道就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活着的人对此事争论不休,去世的人早在生命垂危状态下拥抱了自己选择的尊严。“人虽然没有选择生的权利,却有选择死的权利”,社会在进步的同时,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学会与死亡和解。
关于死亡,我们讨论的太少太少,但终归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将站在死亡的对面,这时候,我们不该害怕,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心底里去尊重死亡、尊重生命。只要曾经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便也就值得。
http://www.dxsbao.com/art/1568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