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之外 听到这如水般的旋律,身处繁忙城市中的你是否恍若又回到了山水之间?轻缓的曲调配上浑厚淳朴的古筝声,在人的耳间听着,仿佛有着别样的质感;乐曲中“鼓点”设置疏密有致:低沉时,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而高潮处,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好像望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这便是中国著名的古典民族乐曲《高山流水》。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常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舞奏等形式演奏,《高山流水》便是古筝独奏的代表。像这类的乐曲还有许多。中国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中国音乐是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音乐之一。到了今天,它早已沉淀出历史的厚度。大约在7000年前我们祖先就已经能用禽骨和陶土制作出简单的吹奏乐器。黄帝时代已有笙簧创制和音律理论出现。直至今日,民族音乐依旧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这是深厚文化内涵所给予它的顽强的生命力。 "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抒发其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态度。可以看到乐曲成为古代士大夫表情达意,寄托志向的工具。乐曲中所传达的精神,更是令后世孜孜不倦的传咏。 但传统民族音乐最初并不为普通民众所用,周朝时,甚至一度成为身份象征和教化民众的工具。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国音乐才日臻成熟,形成了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内容丰富,理论完备,特色鲜明的中国音乐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之中,还被传播到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以来,民乐已形成并发展出自己的流派与特色。但近代开启,民乐的发展就遭遇了滑铁卢。动荡不安的国内环境以及大量涌入的西洋音乐元素挤占着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使其一度在生死边缘挣扎。但不得不说,中国音乐艺术因此掀开了波澜壮阔的一页。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冼星海所作的《黄河大合唱》,以雄壮的笔势刻画出黄河奔流滔天的气势,那气势雄壮激昂,在抗战救国的狂潮之中,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中国人民站起来以后,和平的环境和政策的鼓励如迟来的春雨,浇灌着干涸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工作者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发掘、整理与加工提高,使得民族民间音乐作品重新放射出夺目的艺术光彩, 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经典作品。讲述楚汉垓下大战的《十面埋伏》,以琵琶为演奏乐器。乐曲随着战事的进行而变化。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的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蹄声、呐喊声......惊心动魄又觉得凄凉无比,结尾处隐隐约约透出四面楚歌,乐声萧瑟,暗示一代霸王项羽的兵败,听来思忆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凉,炎炎夏日都有了秋风瑟瑟之感。民族音乐创作在借鉴西方音乐、丰富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可贵而有益的探索,并获得了成功。 民族音乐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连接着历史与现在,它顺着时代的波涛起起伏伏。在欣欣向荣的现代,它正舍弃着多余的沙粒,向前奔流,汇向大海。这让人相信,中国的民族音乐不仅会走,还会走的更快,更远。
http://www.dxsbao.com/art/1569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