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付款、转发……只需动动手指,你就可能为另一个家庭带来希望。近年来,“轻松筹”“爱心筹”等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出现为连接网友爱心、助力善款筹集提供了便利。然而,这一新的募捐形式也还存在着信息失真、审核不严等诸多问题。
“互联网+公益”模式
过去十年,我国公益大事业不断尝试与科技相结合。网络公益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慈善救助渠道,在社会中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走上了演变和转型的十字路口。在全国玛娜基金会执行委员会会长张唯看来,这场“演变”始于2008年。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拉开了中国全民网络募捐的序幕,零星的网络募捐平台相继出现。为了给地震灾区筹措资金,以玛娜基金会为代表的各大公益机构加强合作,在十天内通过互联网共筹得5000万人民币。其中募捐最高峰时,10万人同时在线,成为当年现象性的网络募捐事件。
但张唯也表示:“那个时候网络募捐还不能算有生态,最多算是一些松散的互联网公益事件”,真正将“互联网+慈善”这种模式推向高潮的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崛起。
2012年前后,电子支付平台与手机移动客户端的结合让公民以独立的个体身份参与到了互联网募捐中。相较于之前“互联网+慈善机构”的公益性筹款,“互联网+公民个体”的新结合则更强调解决个体求助的困境。一时间,水滴筹、爱心筹等网络募捐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18年年底,据《中国互联网慈善》不完全统计,中国网上筹款平台总量达250个之多。仅2018年一年,网络影响力较大的20家募捐信息平台就为全国公民发布募捐信息2.1万条,网民点击、关注、参与超过84.6亿人次,募捐善款总额超过31.7亿元。
互联网慈善又叫指尖慈善,只要有善心,24小时内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小到一二元,大到数万元。这种便捷性,使公众参与度大大提高,“公民只需要在家里轻点鼠标、或触摸手机屏,就可以获得帮助或者去帮助别人”,张唯表示。
同时,网络的便捷也提高了善款筹集的及时性。“之前为了等一笔善款救急,人们要不断跑几趟银行或慈善总会。从提交材料到审核再到筹款,过程是很漫长的。而有了网络手段,个人求助会更方便。”
穷人的“救命稻草”
宁波小伙小任就是通过网络募捐解决了“燃眉”之急。2018年11月8日,小任在吃饭时突然被食物噎住,他下意识地猛喝了一大口水。可就是这一口水,撑破了他的食管。当晚十点,小任被确诊为食管穿孔,经两次抢救性大手术后,小任病情仍然较重,需进一步治疗。但进一步治疗所需的10万块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笔巨款。
刚开始小任家人在邻居的帮助下筹得了近3万元,但由于小任没有医保,医疗费用缺口依旧很大。后来经邻居介绍,小任家人选择通过水滴筹试一试。
“我是个没文化的粗人,对网上筹钱这种方式了解的很少,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很怀疑。”小任父亲迟疑地点开水滴筹微信公众号,按照步骤提示点击“发起筹款”,编写目标金额和需求求助的理由,输入手机号后谨慎地按了“提交”键。“我发誓等待的那几分钟绝对是我人生最漫长的时刻,我一直在祈祷不要被骗。几分钟后,水滴筹陆续通过微信、短信给小任父亲发送多个消息,要求提供受助人身份信息、诊断证明书信息、款项使用方向等信息。他如实提供后,又很快收到了审核通过的消息。“看到我们的求助被发布在平台中后,我才松了一口气”,小任父亲欣喜地表示。
小任父亲的求助信息发出一星期后,就有209人次捐款,共筹集善款16065元。“之后又有不少好心人陆续地给我们打钱,短短一个月我们就筹齐了所有费用。”最终,小任在大家的帮助下脱离了生命危险。
“我真得很感谢这个平台。小任是家里的独苗,要不是水滴筹,我们不可能那么快筹到钱,小任也不会那么快得到有效救治。真得很感谢!”,小任父亲感动地表示。
作为国内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平台,“水滴筹”成了很多类似于小任的大病患者筹集善款的一根“救命稻草”。大病求助通常具有突发性、短时性等特点,如果按照传统的慈善救助模式,申请、审核、批准……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很可能善款没到位,病情就已经恶化。相对低门槛、快速响应,都是水滴筹等网络平台的优势。正如小任父亲所说,“水滴筹”真得能救急。
像小任这样,通过水滴筹获得大病救助善款的人还有很多。2016年到2018年的两年时间里,水滴筹就已成功为70多万民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提供了免费的筹款服务,累积筹款金额超过80多亿元,捐款人次超过2.7亿。
网络募捐,是“筹”还是“愁”
然而近日,一则骗捐诈捐信息却给“水滴筹”平台招来了麻烦。5月份,德云社的一名相声演员因突发脑出血并一度失去意识,全力抢救后病情才逐渐稳定。随后不久,他的家人开始在众筹平台上向社会求助,求助金额100万元。但是就在大家互相转发、捐助时,却有网友曝出该演员家中有两套房、一辆车,甚至于还有大病医保。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质疑“水滴筹”平台存在监管漏洞的声音此起彼伏。
什么样的人可以发起大病救助?个人或家庭资产如何核实?网友提出的这些疑问直指当下网络救助平台的漏洞所在。关于“水滴筹”平台规则,“水滴筹”公司方面就曾表示:“当前筹款人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缺乏有效的核实途径。平台只能最大化地核实相关情况,并不能做到绝对化。”
由于平台的监管漏洞,不少黑心商家开始贩卖假病历、假证明。“现在淘宝上有很多制造假病历的商家,只要支付定金,商家就会定制专属于你的完美病例,这无疑给了骗捐、诈捐者可乘之机。”国家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齐超表示,“就目前,网络募捐最容易引起公众质疑的问题就还是集中在募捐材料的真实性上。”
对于材料的真实性,大部分网络募捐平台都在筹款人的证明材料当中作了声明:“该求助信息的真实性由信息发布个人负责。”但该声明终归是“纸上谈兵”,大多数募捐平台并未就虚假信息发布者的惩处机制做出详细说明。
2018年7月,被媒体冠以抗癌勇士的武汉刘凌峰,在轻松筹平台上募捐到30万医药费,被质疑作为地产广告策划人,名下有一家房产中介公司,曾出售武汉十多套房产变现,后引得南方都市报报道调查。尽管事后“水滴筹”在声明中表示会持续跟进事件发展,但并未通过优化程序和机制来规避此类现象的再度发生。
不仅是网络募捐平台,中国现存法律也未明晰骗捐诈捐者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相较于中国,其他国家就有很多法律法规来规范信息发布者的行为。”张齐超说。比如美国法律就规定:如在募捐过程中有虚假陈述,违法者将要承担1000美元-10000美元不等惩处。而在慈善募捐事业发达的日本,筹款欺诈行为严重的则会被判死刑。
像是蝴蝶效应一样,一次次网络诈捐骗捐现象挑战着人们对网络募捐的信任。2018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虽然47.4%的受访者曾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过捐款,但仅有28.5%的受访者信任网上捐款中的慈善组织或募捐个人,62.4%的受访者担忧在网上募捐中存在诈捐、骗捐的潜在风险。对此,张齐超表示,未来如何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机制、优化平台管理来挽回公众信任是网络募捐平台需要思考的问题。
http://www.dxsbao.com/art/1570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