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环境中,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书籍、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里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无处不在,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95后更是被誉为在信息时代成长的新一代,因为我们出生时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从最早接触到的报纸,广播,电视,到电脑、智能手机,似乎都顺其自然,我们也不知道我们的长辈们曾多么渴望拥有一台电视机或者一部电话,他们第一次见到这些东西是怀着怎样敬畏的心。或许就是因为太顺其自然、就像是空气和阳光一样、我们应没有思考过它的意义。这些工具究竟给我们带来多少不同、带来了多少便利,又或者,带来了多少弊端呢?
电视篇
如果赋予每一个媒介系统年龄的话,广播和报纸在我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我童年时代里印象最深刻的就应该是电视机了,我们这一代说是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也不为过。从小时候看动画片起,电视就以其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身的优势占领了我的内心,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没有关系、没有玩伴陪我玩也没关系、我可以自己在电视机前乖乖的看一下午。多种类型多种频道的选择可以满足我各种需求,很多动作、歌曲、语言都是和动画中的人物学习的,第一次比划功夫舞蹈这些也是从电视机中模仿的。再大一点可以看的懂剧情,就开始看连续剧,那个时候有很多缉毒抗日类型的电视剧,我最喜欢的就是看这些,现在想想我喜欢逻辑性强的东西,喜欢推理演绎可能从那个时候就决定了。这些节目有着极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电视对我判断是与非,美与丑,优与劣的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课堂和家庭,会不自觉的用电视剧或动画片传递给我的人物形象来判断好坏。对电视最着迷的时候,上完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吃饭的时候要妈妈喊好多遍才恋恋不舍的去吃饭,最后父母意识到看电视已经会影响我读书了,开始压缩和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这才有所缓解,等到初中每天会看新闻联播,了解各地每天发生的事情,小时候以为世界很小,因为每个地方发生的事情都可以知道,小时候又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因为我这里还是阳光明媚另一个地方可能暴雨影响出行,龙卷风摧毁了停车场……
电视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试问几个女孩子小时候没有把枕巾或者是什么布搭在头上,戴上各种稀奇古怪的饰品扮作是仙女、又有多少男孩子没有拿着自己的玩具枪或者武器喊出在电视里学到的威武的台词?从青年偶像到时髦发型,无不同电视有关。电视以最快的速度向我们传递崭新的信息以其博大的知识容量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以其强大的感染力给我们思想道德的熏陶,以其最大的广角将我们的眼光引向了世界,让我们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让我们不出社会便感受到社会化的生活。电视的功劳不可忽视,然而我们也不能不思考其不利的一面。电视会引发不良模仿,有很多关于孩子模仿电视机上的情节发生危险的新闻,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没有辨别力的孩子甚至成年人可能会去尝试某些只是效果的情节;另一方面,电视会误导孩子的消费观,重复大量的语言可能会扭曲孩子对生活的清醒判断;此外有一项研究表明,青少年看电视获得的知识,不如阅读更能激发想象力和深层次的思考,思维偏于狭窄,思想缺乏深度。电视文化是一种平俗文化,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接受,其品味,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都有局限。这样来看,我小时候被限制看电视也是有道理的,任何事物都要适度适量适时的使用。
手机和网络篇
真正接触到网络是在小学的时候,当时流行玩qq农场和牧场,妈妈帮我申请了自己的qq号,偶尔吃过晚饭后妈妈会允许我玩电脑,兴奋的登上账号,去收菜种菜。每天玩的不亦乐乎,还有4399这样的小游戏网站,换装,益智等各种各样令我眼花缭乱的小游戏。这个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网络功能的多样性,网络对我而言只是一个娱乐的工具,我在电脑上培养了下棋的爱好。后来初中有了自己的手机,那个时候的手机已经是智能手机了,除了基本功能以外也可以上网,浏览网页和qq,还可以下载音乐和电子书。有了手机和别人的联系就会方便很多了,可以随时打电话发短信。但是电子书对我来说弊大于利,当时有一段时间迷上了看小说,浪费了很多休息时间和学习时间,我觉得看电子书也是导致我近视的原因之一,后来换成触屏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多,可以用百度查资料,自己想知道的任何信息都可以搜到,同龄人用qq也开始普遍了,我们与朋友之间的联系似乎也密切了起来。直至现在手机不离身。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平台,丰富日常生活,方便日常交流,促进情感交流,网络以其宽度和深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优越的环境,我们在网络这一平台上可以更加自由的表达我们的情感和想法,同电视一样,网络和手机绝不止是使我们的生活前进一大步。现在我还能离开手机吗?每天早上的闹钟是用手机设置的,看时间也是用手机,手机代替了手表;去吃饭不用带钱包了,只要刷手机就好了,手机代替了钱包;去上课也不用急着抄笔记了,只要拍照或者把课件发到手机上就好了,老师和同学都可以节省很多记笔记抄笔记的时间,好像手机连笔和本子也代替了。我还离得开手机吗?保守的估计,有多少个社交的圈子就会有多少群聊,所有的消息和任务都只要通过群聊就可以通知了,我似乎变成了发送和接受数据的终端。我试从人际交往(人与人)和个人发展(人与事)两个方面来分析网络的弊端,在个人发展方面,网络提供的便利使我失去了思考的主动性,老师提问,小组课题讨论,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大家各自拿着手机查资料,我们所做的工作似乎只是资料的汇总,套用一句广告词,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去思考就没有突破,就难以得到创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个人的发展。而在人际交往方面,网络到底使我们更亲近还是更疏远,这个问题引发了很多次争论,从网络的本质来看,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如果一味的将社交都放在网络上,逃避现实,疏远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这势必会影响一个人情感上的成长。从情感交流的本质来看,交流还需要有表情神态和亲密的肢体动作的交流,而在网络上,你不能知道屏幕的另一边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千人千语,每个人都有自由发言的权利,在每个人得到畅所欲言的机会的同时网络暴力这样消极的一面也不断地显现出来,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难以避免的受其影响,或多或少都会被一些网络言论所引导,做出我们本不该做或本不会做的举动。网络作为当今最快速便捷的大众传播媒介,其煽动性和引领作用不可忽视。
综述
客观来看,不管是我之前提到的电视网络和手机,还是没提到的广播和报纸,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具体的实例证明其作为大众媒介对大众产生的强大的效力,作为现代社会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之一和连接信息与受众的桥梁,大众传播媒介为人类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人们的思维和视野远远超出己所能及,就如同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然而,当人们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大多来自大众媒介、与他人和外界的交流大多依赖于大众媒介、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大多发源于大众媒介的时候,我不得不发问:我们是不是已经被媒介所控制?在现今媒介化的生存状态中,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超越时空的、高度密集的、极为现成且获取便捷的各类信息在给人们提供切实的帮助与服务的同时,也使人们逐渐漠视自己所拥有的思维和行为的自由(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想到的不是思考或者实践,而是去搜索找资料),漠视自然而传统的人际交流(能在网络上解决的就没必要见面甚至通话),日甚一日的习惯于与网络为伍的看似广阔实则闭塞的环境、习惯于依靠大众媒介来排遣内心的寂寞、沉溺于在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所引发的喜怒哀乐之中,满足于生活在大众媒介所营造的色彩斑斓的世界中。这使我想到施拉姆的观点:“人在大众传播中迅速丢失个性与创造力。”我们无法想象完全依赖媒介生存、自觉放弃个性化与创造力的人类,我们也无法想象完全排斥、摈弃大众传播媒介这一信息通道的世界!
然而这些,都是我们赋予它的隐形的权力,相信如果我们自己多一些选择与判断的过程,多一些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多一些质问与反驳的考量,多一些甄别与证实的考量,大众传播就会为我们所用。受众中不乏许多应声而倒的“靶子”,也不乏许多思考我们和传媒关系的智者。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不能一味的依赖媒介,被媒介所控制,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更好的利用大众传播好的一面!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http://www.dxsbao.com/art/1574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