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是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一曲华章,从80年代到新世纪,经典辈出,创作不衰。作为先锋派文学的重要阵地,三十年来《花城》杂志、花城出版社与先锋文学作家渊源深厚。2016年,《花城》杂志、花城出版社隆重推出两位代表作家吕新、北村新作《下弦月》和《安慰书》,并重版他们的代表作《抚摸》与《施洗的河》。
为回顾和纪念“先锋文学三十年”,对当代文学进行反思和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与《花城》杂志、花城出版社于2016年11月2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举办“先锋的旧爱与新欢——《下弦月》《安慰书》北京首发式暨研讨会”。著名作家吕新、北村,著名评论家陈晓明、孟繁华、贺绍俊、陈福民、李洱、张柠、李云雷、张莉、刘琼、张晓琴、曹霞,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花城出版社总编辑程士庆,《花城》杂志前主编田瑛、主编朱燕玲等嘉宾出席了会议。全场嘉宾对先锋文学的传统与传承、两部新作的内容与艺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对两位作家作品中创造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给出了相当高的赞誉。
张清华
会议由张清华主持,他认为,先锋文学是可以与世界进行对话的重要文本,是不可忽视的文学精神和历史现象。《花城》杂志主编朱燕玲向作家和学者致敬,她以1993年《花城》推出先锋小说丛书为原点,回忆了先锋作家与花城出版社的渊源。她认为,讨论先锋文学是探讨文学新样本、捋清先锋的来龙去脉的至好切入点,在新媒体、自出版大力发展的当下,先锋文学依然保持着旺盛生命力,因为先锋不仅是形式,更是种精神。
吕新
吕新在发言中表示,《下弦月》处理的是自己喜欢且熟悉的题材,是自己怀着悲凉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作品。
北村
北村说,《安慰书》是沉寂十年推出的作品,心情有些忐忑。他表示书中内容并非选自现实题材,也没有多少时代精神可言,写作只是为了回应内心。
田瑛
《花城》杂志前主编田瑛回忆了与吕新的“生死之交”,细数了几十年来发生在二人身上惊险又动人的故事,赞扬了吕新的人品和文品。他表示,吕新与北村的写作都很纯粹,称赞他们未曾动摇的纯文学信念和在突破写作藩篱中作出的种种尝试。“他们对纯文学的坚守迄今没有动摇过,他们与众不同,尤其是他们二人几乎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这在炒作之风盛行的当下是很难得的。”田瑛表示《花城》杂志见证着先锋文学走到今天经历的高潮和低谷,以后也会继续关注先锋文学的动态与走向。他也期待着两位作家在未来给予读者更大的惊喜。
陈晓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认为先锋文学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文学现象,如果将先锋文学描述为作家和批评家的“合谋”,其实是对现代话语的误读。他很早就关注北村和吕新,赞扬他们是纯粹的先锋文学作家:北村早年致力于探索语言秘境,后转向现实挖掘,作品中提出许多隐喻性和精神性的问题;吕新是最早解决乡村叙事和现代、后现代主义关系的作家,在对现代、后现代语言的借鉴和使用的基础上书写着乡村经验,他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民间的韵味,又有现代的、先锋的意味。
孟繁华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认为,先锋文学是从语言和形式上进行变革的文学,作为精神的先锋文学和作为意识形态的先锋文学是不同的,他倡导作家发扬先锋精神,对现实进行正面强攻的书写。孟繁华认为,吕新的《下弦月》表达了深刻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一部结合现实关怀和美学关怀的好作品;认为北村在《安慰书》中娴熟地使用先锋文学复杂性的写法,挖掘了人性的深度,反映出作家很高的文学眼光和很大的文学格局。孟繁华也指出,北村在处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转变方面有些决绝,其中对世界绝望感一览无余。
贺绍俊
文学批评家贺绍俊认为八十年代先锋小说受外国小说影响,出现所谓“现代派”和“伪现代派”,有很多模仿的痕迹。但北村的《抚摸》和《施洗的河》是从模仿外来作品到同中国心理相结合的作品,反映出的现代派也是从作家内心和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现代派,对先锋小说起着定型的作用。在当下,处于转型之中的先锋文学虽有回归现实主义的倾向,但仍保持着先锋的叙事方式和自由精神,尝试着关照世界的各种方式。贺绍俊认为《下弦月》和《安慰书》在当下现实主义的语境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指出吕新的写作原点是从内心出发,自如地使用先锋文学的叙述策略把乡土写作融合在顽固传统的写实之中;北村则走向宗教精神的场域,坚持叩问形而上的精神和存在。
张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认为,先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他对在场的创作方向研究生提出希望:要让文学的肉身飞扬起来,形象力量永远大于观念力量。张柠认为,北村在追问和实践思想介入情境和形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方面有着重要探索。《安慰书》用侦探小说的写法解读思想,在主题上延续了《愤怒》和《我和上帝有个约》中对“罪和恶”的思考。至于《下弦月》,张柠认为吕新虽然致力于探究乡土体验的现代方式,但作品中反映出的注重使用价值,展示价值和商品价值的特征却说明了作家骨子里仍然是乡土的。
李洱
作家李洱认为,不断突破作家想象和观念的经验促使作家转向现实书写,这也是构成先锋小说转型的重要原因。他印象比较深的是北村的“者说”系列,认为解读北村是进入中国现实经验的一把钥匙。李洱指出吕新在写作上更接近苏童,他们的作品像印象派绘画那样散发着朦胧深远的美感。“苏童作品中营造着腐烂感的情境,而吕新则用现代句式描画了最质朴的雁北乡村生活,营造出明朗清新的气氛。”
陈福民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认为,《花城》是把先锋文学姿态坚持的最持久和正宗的杂志。他指出先锋文学和传统文学在根本意义上都是解放和自由的,但前者在形式上表现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同时,先锋文学和传统文学也是充满博弈的:现实主义作家通常是文化保守者,先锋文学则恰恰从攻击文化关怀开始的。陈福民认为,北村的《安慰书》从复杂的“不信”走到坚定的“信”,将叙事装在先锋的套子里,表现了对现实的思考。他评价吕新是 “依然年少,菩萨心肠”,指出作家用先锋的笔法处理乡土,将乡土经验融入现代经验,使北方的乡村免于裸露和粗俗。只是吕新也有过于执着于从经验和回忆中获取写作资源的倾向,因而他希望作家能在未来的写作中将获取经验的路径打开。陈福民认为这两部作品代表了现实主义和先锋主义相结合的新高度。
此外张莉、李云雷、刘艳、张晓琴、曹霞等青年学者也加入了讨论,2016级文学创作方向研究生孟学珂代表学生发言。最后花城出版社总编辑程士庆总结发言,代表南方传媒集团对参会单位和嘉宾的支持表示致敬和感谢,高度评价了研讨会的作用和意义。
吕新《下弦月》讲述了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人的悲剧命运与精神痛苦,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相濡以沫的真情。《安慰书》是北村沉淀十年之作,通过第一叙事者的角度层层剥开其中的两代人恩怨,多个家庭因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命运悲欢。
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30年来,先锋文学并没有终结,其中蕴含的先锋精神——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至今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精神和艺术资源。吕新、北村两位作家新作与代表作,正是先锋精神的最佳注脚。
《下弦月》
吕新著本书简介林烈不顾一切逃了。妻子徐怀玉只得把三个孩子托付给瘸腿的弟弟照顾,并在好朋友萧桂英的陪同下偷偷出门四处寻找他。林烈前脚刚到一处,徐怀玉后脚就追上来了,但是命运弄人,夫妻二人却频频错过,不得团圆。小说讲述了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人的悲剧命运与精神痛苦,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相濡以沫的真情。
《安慰书》
北村 著本书简介原本拥有大好未来的24岁青年陈瞳身陷命案,情节恶劣,引发全城民愤。陈瞳母亲拜托知名律师帮她儿子脱罪,而奇怪的是,陈瞳拒绝配合,宁可受判。在扑朔迷离的案情迷雾之中,着让人唏嘘不已的内情……小说层层剥开其中的两代人恩怨,多个家庭因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命运悲欢。小说人物众多,结构庞大,但因叙事技巧高超而丝毫不乱,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
先锋小说不朽名篇,抚摸生命与精神的伤口。
首刊于《花城》1993年第1期。
先锋作家北村经典名作《施洗的河》一部从颓败走向重生的心灵史,一部直面生存、拷问灵魂的厚重之书。
首刊于《花城》1993年第3期。
http://www.dxsbao.com/art/159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