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代表谈文代会、作代会】
作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春雷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自觉把“本来”和“外来”结合起来,联合发酵,才会产生真正的文学“未来”,才会有气象万千、走向世界、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中国文艺
11月3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内容扎实、全面而专业,可谓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代表了民族的愿望,体现了人民的心声。
作为参会代表,笔者印象更深的是关于文艺创作的三个“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三个“来”,为当下有些浮躁、有些迷茫的文艺创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
什么是“本来”?首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对此,我们应当保有充分的自信。在讲话中,总书记列举了包括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在内的一条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不断创作、打磨新作品、好作品,来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其次,这个“本来”,还包括被实践证明了的文艺创作规律,例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诸如此类,无疑都是值得深思、践行和坚守的。
什么是“外来”?这启发我们保持一种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世界文学大师歌德、托尔斯泰等人的名句,特别强调“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那么,这种“雄伟的风格”“雄伟的人格”自何处来?当然离不开主动学习。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外来”的内涵主要包括:一、向“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学习;二、向别人学习,向优者学习,向幼者学习,向新者学习;三、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确实又是个常谈常新的问题。我们虽然都置身于生活中,但生活的天地还是相对有限。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多元的影响,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呈现一种全新生态。面对这些,我们必须积极走出自己熟悉的、舒适的、习惯的生活,主动走进更广阔、更基层、更陌生的领域,去学习,去热爱,去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并进行美的创造。只有不断向“外来”学习,“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才能塑造一个德艺双馨的自己,以文质兼美的佳作回馈时代。
简而言之,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自觉把“本来”和“外来”结合起来,联合发酵,才会产生真正的文学“未来”,才会有气象万千、走向世界、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中国文艺。
那么,这种“未来”究竟是什么?它是辉煌的,壮丽的,宏大的,难以尽言的。其一,便是人民性。在讲话中,总书记精辟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明确创作思想: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歌唱祖国,礼赞英雄。其二,就是艺术性、艺术的真实性。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谈到“人民喜怒哀乐”“百姓欢乐忧伤”等,鼓励文艺创作在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的同时,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努力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这,就是总书记希望的经典,也是我们憧憬的“未来”!
通过认真聆听、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笔者切身体会到,我们党对文艺的领导和指导更加理性,更加精准,有效地做到了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正欢欣鼓舞、奋发向上、团结一心,为打造精品力作、传世佳作而进取,而努力。中国文艺的春天正在到来。这个文艺春天,一定会百花齐放、光彩夺目!(李春雷)
http://www.dxsbao.com/art/170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