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文艺界的一次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再一次为新时期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文艺工作跃上新台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学习讲话,我们不但体会到中央对当前文艺工作的现状、问题、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的深刻把握和明确要求,而且体会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工作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抒写、为复兴放歌寄予的关心和厚望。
学习讲话,我们更加认识到文艺应该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文艺创作为谁服务的问题,是涉及文艺工作者立场、态度、工作对象和创作感情等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决定了文艺作品能否为广大受众接受、能否流芳百世成为精品的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1942年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还是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都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界定。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应该为工人、农民、兵士、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服务,“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更是明确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且指出人民群众在文艺创作中的性质和地位——“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此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提出“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并且重申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的道理。在某种程度上说,为人民服务,对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根本的认识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相信没有人会有异议。
但是,认识到位,并不代表能够贯彻落实到创作导向上去。反观当前文艺创作,有没有脱离人民、脱离群众的现象呢?其实还是有的。比如一些小说,导向上并没有问题,但是由于作者的阅历、经验的不足,塑造人物不典型,刻画细节不真实,故事逻辑不清晰,让人看了,觉得就像一碗寡淡的白开水。比如一些诗歌,单纯追求所谓的“意识流”、“后现代”,或堆砌词藻、全篇如同呓语,或单摆浮搁、头尾不知所云,主题不鲜明,读来毫无美感。比如有些美术作品和一些行为艺术,以扭曲为美,以惊悚为新,以怪诞为奇,挑战了常规价值和生活感受,让人民群众觉得难以接受。这样的作品,就是脱离了人民,就成了“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所以,为人民服务,不单单是一个认识问题,更应该是一个实践问题。文艺工作者要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唯有如此,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学习讲话,我们更加认识到文艺应该强化为时代抒写的情怀。
“文以载道”,这是文艺工作自古以来的担当精神。何为“道”?这个道,就是时代。忠实而客观地记录某个时代发生的事件和出现的人物,而不是在主观或者客观上预设性地怀着某种导向性的妄想去写作,这恐怕才是文艺创作的真实使命。《白鹿原》、《秦腔》、《一句顶一万句》、《望春风》等,这些优秀作品,都是“笔力可扛鼎”的“载道”的作品。
时代并非只包含当下,时代还应当包含历史的恢弘、未来的光辉。如话剧《北京法源寺》,把讲述目光聚焦到戊戌变法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却通过时人和历史的隔空对话,把一百多年的国运兴衰、政治走向、道路抉择,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评剧《母亲》,选取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唱出了“抗日救国”的大主题,唱出了国难当头普通百姓由自发的仇恨转变到自觉的舍生取义、抵御外侮。这都是描述时代的大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文艺工作者对时代的致敬。
为时代抒写,是要为大时代抒写,这就需要文艺工作者有大视野、大情怀;而不是“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以为这小悲欢就是全世界”的小兴趣、小关照。实事求是地讲,当前文艺界存在不少“小悲欢”的作品,有些还“备受好评”。这些作品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绝不是文艺创作的主流。主流的文艺创作,必然是大时代的创作,因为只有大时代的创作,才能代表“高峰”水平,才能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
学习讲话,我们更加认识到文艺应该坚定为复兴放歌的信念。
文艺关注时代、抒写时代的关键,是要关注和抒写时代的大主题。习总书记强调:“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我们当代的大主题是什么?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不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一百多年来的风风雨雨波澜起伏,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凝聚起全民族最广泛的共识、最深厚的情感。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文艺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文艺应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放歌,因为这既是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又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同时,也是中国文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自觉和自信。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放歌,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用手中如椽大笔,提振民族精神,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中国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应该成为文艺发展的深厚土壤、文艺讴歌的生动画面。我们不缺乏史诗一样的实践,我们也应该拥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只有坚定“为实践的史诗而创作”的文艺信念,才能推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国家、伟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作品。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放歌,需要文艺工作者不断创新创造。正如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要有时代特点、世界眼光。现在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国梦,和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现在的中国梦,色彩更加斑斓,乐章更加激昂,故事也更加感人肺腑。文艺工作者要有超越前人、与时俱进的胆略和能力,在内容创新、题材创新、形式创新、技法创新上大胆探索、锐意进取,让中国故事走在世界前列,用中国精神引领世界潮流,中华民族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http://www.dxsbao.com/art/170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