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蒙蒙的天仿佛一切都不真实。随后一抹微光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很美很耀眼。听着窗外小鸟啼叫,我们快速起床收拾。面带微笑,我们呼朋引伴来到集合点。而我似乎也找到了不一样的自己,从中也感受到了新闻系学子的热情。距离出发时间尚早,站在石梯上迎着晨曦仿佛也看到自己以后的大学生活,如梦如幻。尽管那时的温度还是很低,但是怎么也抵挡不了我们对李白故里的向往。 欣喜的我没有因为同伴的缺少而兴致缺缺,反而一直有着一股冲动。车窗外的世界也是那么的美妙,透过窗就好像在读一个故事,我们时刻都在感受着生活所给予我们的一切,尽管有悲也有喜。 随着司机先生的“终点到了”,我背上书包迅速跳下车。一眼望去,极少的院落出现在眼前,但是和周围的山、树组合在一起,它又是一幅不错的山水画。如果不是作为景点,李白故里是一个不错的隐居地。 按捺不住的学子们也想着尽快走进李白,所以没等口令就已经向里走去。“等等,我们先来个全家照”。尽管不耐,学子们还是听话的集合站好。而这时阳光的魅力大过了雾,暖暖的火炉紧紧围绕左右。 跟着导游走着走着,一幅书法映入眼前。像听着故事一样听着李白的诗词趣事,感觉到了他的豪迈。举目望去,那是一个又一个的草书字,就连一些擅长乱写的人也不能认全那些字。后来看了才发现那是《蜀道难》。 往回走,那是碑林和碑柱。记忆尤新的还是《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伦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由着石梯往上,两侧是类似印章的诗文。后来就又来到了《思乡》的意境图了。后背月亮,李白就手举酒杯对月而酌,真是一幅令人心动的《月下独酌》。 往往越高的地方越吸引人。我们来到了太白楼。虽说没有“危楼高掰尺”,但是也有高十尺。听着介绍,顶楼是最好的地方,因为能看见更大更美的世界。登上三楼,脚已控制不住的颤抖,所以匆匆别过太白楼。 心惊胆颤的感觉久久没有散去,还好一下太白楼有着大鹏亭可以短暂歇息,让我的内心能够有时间缓冲。 “注意脚下”时我们来到最后一站――陇西院。院内大概还是能够看出李白的书香氛围。听说是因为文革时期作为村晓,它才免除劫难。不过最让我钦佩的还是古人的智慧。在陇西院能够看到天窗,也因为这些,家里才不会被雨水给淹没,到处湿嗒嗒的。意犹未尽的我拉着一个伙伴又重新把李白故里游玩了一次,发现美的东西太多,只是我们不能发现它的价值,而古人就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记者:请问你是第一次来李白故里吗?是为了李白而来还是为了其他? 游客:恩,是第一次来。我们都是既为了李白,也为了玩赏而来的,更多的是游玩。 记者:那么你来之前有没有花时间去了解一下李白的生平事迹呢? 游客:这次花点时间去了解了一点点。我们偶尔会去了解某个景点,但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去了解。今年暑假去杜甫草堂,我们纯粹是参观的心态,自己也没有去了解什么以至于找不到乐趣。 记者:这次的李白故里之行让我学到了不少,那你参观后有没有哪个地方最值得你喜欢呢? 游客:跟着导游也只游览了四五个地方,感觉没怎么尽兴。要说最喜欢的还是那副石壁书法吧。自己平时也会练练书法陶冶情操。我觉得在纸上写得流畅又有自己独特风格已不易了,更别谈在石头上了。 游客:仍然留在我心中的要属“醉”图了。一个醉字特别形象的展示了喝醉酒后的画面感,另外就是它还是李白名字的构成。这实在是十分有趣。 记者:听说08年的地震主要是在北川,但李白故里距离北川很近,受地震波及很小。而在有些景物上你会发现一些乐意打造的残缺美。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游客:我还是能理解这种行为的。残缺的不是没有观赏之处,它有的更多的是残缺美。而且也会给人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感,更能吸引游客的到来。不仅为李白故里景点的收入做了贡献而且还为它打了广告,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游客:对我来说是能接受的,但是对于其他的人来说就会少了真实感吧。 记者:出了李白故里就感觉很荒芜。附近有着极少的小吃店和行人,让我怀疑李白的地位了。这个现象是很常见的吗? 游客:今天算好的了,平时只有稀少的人群。这边摊位很多,但是白天很少有会开门做生意的。 游玩一天,糟糕的心情也被洗涤殆尽了。满载着收获我们回到了学校。这次的李白故里之行对我来说是一个好的结尾,亦是好的开始。
http://www.dxsbao.com/art/175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