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难铸就光华
——观《我的法兰西岁月》有感
随着镜头的移动,我们被带回到1975年。邓小平浑厚又带着四川腔的声音在耳畔响起,“五十多年前,当时在法国的那场勤工俭学运动,让我见识了这个被描写成天堂的地方。四年多的留法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磨难。有人说苏联是革命的摇篮,我同意,但我要感谢法国,是她用自由浪漫的思想和苦难的现实锻造出早期的和最坚定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回想当时 一切都历历在目。”就这样,我们随着他一同开启了一段游法之旅。
这部影片没有华丽的背景,没有前卫的音乐,没有炫酷的特效,更没有耀眼的镁光灯,它有的只是再简朴不过的陈设,再真实不了的社会百态。正是这样一部影片,给我们带来了内心深处的震撼与感动。
又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个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而我们的主人公恰逢了这样的乱世。他心怀天下,却苦于报国无门,救民无路,遂怀一腔救国热忱,和同乡的两位伙伴一起踏上旅法求学之路。
原想在异乡安稳踏实的求学,却不知乱世之中已无净土。离开了残破的中国,在浪漫自由的法国,他们饱受现实的苦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人歧视、欺凌,亲尝食不果腹的滋味,亲受打工劳作的艰辛。然而他并没有将这些苦难放在心上,更没有去抱怨,而是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影片中他用瘦弱的身躯,挺起中国人民不屈的脊梁。
走过战火纷飞,在异国的土地上受尽欺凌,他不曾抱怨。十六岁,本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不必为衣食琐事所扰。这在现代人看来无需担心的衣食却成了他眼中的大难题。我虽感于他的勇敢坚强,但最让我不能忘怀的却是他那颗细腻善良的心。
赴法留学并没有想象中的光鲜,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连最基本的穿衣吃饭都难以满足。
记得他当时拿了两份报纸跑去蔡畅家,与他们拉了会家常,当蔡畅问他吃饭没有,他不好意思地说没吃。蔡畅当即将他们的面条端到了他面前,还说这是特意托人从老家带来的辣酱,拌饭吃可香了。邓希贤也是饿晕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端起就吃,狼吐虎咽地吃完了两碗面条。蔡畅脸上有些难为情,但更多的是心疼。她心疼这个背井离乡的小弟弟,所以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然而在得知那是他们仅有的吃食时,他红了眼眶,借口洗碗,偷偷地将身上所有的钱放在了碗橱里,匆匆说了声“再会”便夺门而出。看到这里,我的心里五味杂陈,那不是简单的两碗面呐,那是他们的生活支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两碗面条很有可能是两个生命啊。我感于这乱世中的真情,更深深体会到邓希贤心里的感激与自责。他夺门而出的那刹那,我仿佛看见了他眼里闪动的泪花,那双泪眼朦胧的眼睛深深刻进了我心里。他虽然经历了生活的苦痛,饥饿的折磨,但是仍然能够秉持心中的纯善。凭借一份善良与坚守走到最后。
正是这样善良懂得感恩拥有坚韧之心的他,与周恩来等人一道学习先进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甘愿做“盗火者”将社会主义新思想引入中国。他们时刻关注国内政治动向,并通过文字发声,与反革命者进行抗争,在乱世中独树一帜。
孟子有云“故天降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任性,曾益其所不能”。邓希贤在法国受尽苦难,却练就了一身本领,结交了有识之士,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
邓希贤在异国他乡,只身一人,带着满腔热诚,不屑于法国人的嘲弄,不畏惧法国工头的刁难,不甘于困顿的生活,他在苦难中挣扎,正是苦难将他淬炼的更加坚强勇敢。
他们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丰盈,他们带着我们穿越战火纷飞,穿越艰难困苦,重现了那段赴法的艰难岁月。我想正是因为那些困难的铸就,才成就了邓小平、周恩来等时代的伟人。
生活总是公平的,它不会多给谁一分,也不会少给谁一毫。“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想要获得成功,须得先经磨难的洗礼。只有苦难才能铸就光华!(农学院 王金裕)
http://www.dxsbao.com/art/176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