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这些选拔制度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 在这里我谈谈我所理解的科举制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没有科举制的魏晋时期实施的是九品中正制,它不仅看门第,而且比较注重人的实际品德和才能,实施的初期还能调动读书人的积极性。但后来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品第变成了家世的代名词初期,严重的挫伤了读书人的积极性,教育收到了猛烈的冲击。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后来科举应运而生,它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了做官的途径,造就了整个社会尚文的风气。话本里常有白衣才子偶遇富家小姐的桥段,后花园中小姐芳心暗许,奈何父母不同意两人婚事,才子只能发奋苦读状元及第,最后娶得小姐,成就一段佳话。这种桥梁在当时广为推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寒门士子的想要通过科举来博取功名的愿望。不管是贵族子弟还是寒门秀士,都是通过受教育来实现这一途径的,也因此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科举考的是主要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内容,那个时代的人拼命的学,因此相当于变相的保护了传统文化,维护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教育在那个时候飞速发展。有研究发现,明清时期,一个地区 “进士密度”(每万人中进士人数)越大,该地居民当下平均受教育年限就越长,教育程度也就越发达。大概进士密度” 每增加 1%,当代居民教育年限增加 6.6%。 科举制的出现也促进学校的数量有较大的发展,隋唐之后基本教学制度已确立,专门学校在学制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封建学校教育体系。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学校教育是相当重要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人在社会中更好的生活。 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产生了严重的弊端,暂且不谈,总的来说,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作用了1300年,还是利大于弊的,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http://www.dxsbao.com/art/232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