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这句话是历史老师告诉我的。
什么叫做历史呢,学术上这样解释:广义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狭义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我们平时所言的历史就是广义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说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过去的事情就叫历史。
我觉得鲁迅的文章就是一段历史。文字记录历史,见证历史,保留下来的文章就构成了历史。
文章里文字的表达是一段历史。看《呐喊》时,我注意到每一篇小说都有多多少少的注释,包括《呐喊》自序。呐喊一共包含有14篇小说,《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和《白光》。每一篇,你都需要注释,这个注释或许是简单的解释说明,或许是告诉你某种特殊的表达。曾经有一段很热的话题,叫做“你是否支持鲁迅文章走出课本?”很多人支持它们走出课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太晦涩难懂。对于现代人的认知来说,它们文言不是文言,白话不全白话。介于文言和白话之间的句子让人头疼,而里面具体在讲些什么,不仔细研读,不去看背景,不把它们相互串联起来,你几乎理解不了。
换句话来说,鲁迅文章内容的展现也是一段历史。看《呐喊》,《呐喊》里不得不提的就是《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首发于《新青年》月刊,讲述关于“吃人”的故事。它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我在最初不能理解“狂人”――他就是一迫害妄想症患者。他有多疑,有知觉障碍,、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系列问题,恐惧这个,恐惧那个。但深层了解后我发现,这不是狂人的恐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据鲁迅说,《狂人日记》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个“弊害”就是“吃人”,封建主义吃人。而“狂人”就是发现这个“吃人”现象的先行者。我想起了一句话说是“无知者无畏”――当你某天突然发现所有人都对一个不合理的现象习以为常,发现某个约定俗成是有害的――只有你一个人发现,你还会无畏吗?仅是想想就能感受到这是多么令人恐惧的一件事!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基于生活的《狂人日记》,展现的就是这段“吃人”的历史。
《呐喊》记录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里有一个善良但迂腐的老书生,孔乙己。《孔乙己》是我高中时期学过的一篇课文,我分析过人物形象,了解过故事背景,甚至续写过孔乙己的最终结局。但每次读我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有时觉得他可怜;有时觉得他可恨;有时觉得他可爱。他穿长衫开口之乎者也,但未曾成为秀才;他会给人抄书,但会带着笔墨纸砚一起“失踪”;他还会去小酒馆喝酒,间或欠个帐也总会还;他还会考一个小伙计识字与否,为他识字而兴奋,为他不热心而惋惜。这就是孔乙己,别人眼中的孔乙己。在长久失踪之后,能让人想起他的,就是欠的债务与偶然间发现少了的调笑。这是孔乙己的悲哀,也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辛命运的真实写照。世态炎凉,人情麻木。只有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而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或许此刻的我依旧看不懂鲁迅,依旧理解不了更深层次的《呐喊》。但我想,一个生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一个想医治国民内心的人,一个被毛主席评价为“现代中国的圣人”的人,一个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是值得骄傲的;一部能被评价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就有制度及陈腐的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的作品,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说鲁迅代表了一个时代,那么《呐喊》就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成果之一。我看之前一直在想,它为什么叫呐喊,它想喊给谁听,它会怎么喊呢?
看完后我想说,因为它想反抗,它为中华而喊,它想喊给每一个国人听,它用自己的所见、所感、所闻、所想喊给你听。我们需要呐喊,我们需要鲁迅,我们需要历史。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不必等待炬火”,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http://www.dxsbao.com/art/233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