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电影《芝加哥》上映后,影片名利双收,曾荣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六项大奖,打破了35年来歌舞片无缘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尴尬局面。
影片以二十世纪初的芝加哥为背景展开,黑暗下霓虹灯打出“Chicago”字幕,鲜亮的红色霓虹灯如同一盏高悬的信号灯。虽然政府为了端正社会风气而关闭了红灯区等娱乐场所,而彼时的芝加哥浮躁又畸形,那里是歌舞、欲望和犯罪的天堂。绚烂华丽的歌舞,灯红酒绿、男欢女爱、追名逐利,人们在权力、名声和金钱中的穿梭、游走。
或许你出身平平,但如果你愿意卖力演出,能够达到吸引媒体的精彩程度,你就能从此咸鱼翻身。
罗克茜,金发雪肌的天真女郎,婚后的她不甘寂寞,始终不放弃登上舞台的歌舞迷的乌托邦式白日梦。她痴狂地思慕着聚光灯下的舞台,直到她因此而犯罪也没有停止。
当罗克茜被警察带走的时候,整体画面呈现黑色格调,灯光极暗。狱中的那段监狱探戈让人印象深刻。在光影切换中,女囚们演出了一场叹为观止的歌舞秀。在节奏感极快极强的音乐伴奏下,明艳动人的女囚们晃动着大腿,踩着热辣的舞步,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态唱出自己的犯罪过程。她们深藏着刻骨的诱惑,却也是危险的野兽,残忍而又美丽。浮华的都市里,生命是如此不被尊重。
有一个细节是值得关注的——杀人的女囚都有红色丝巾作为道具示意杀人场面,并且她们的背景是阴沉晦暗的色调,音乐激烈、快速,极其挑拨神经。只有匈牙利籍的女犯的出场,是以唯美浪漫的曲调和舞蹈相衬托,以及和其他人都不同的白色丝巾。这里暗示了她是唯一一个被冤枉的,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唯一清白的匈牙利女囚被处以绞刑。
另外,“木偶双簧”的歌舞也十分吸引人,以双簧的形式指控比利玩弄局势于股掌,道貌岸然、一手遮天、颠倒黑白。不仅是比利怀中的罗克茜,就连记者都成为比利手中的提线木偶,所有人都成为他的棋子。
比利是一个出色的编剧和导演,在他的一手安排下,一场精彩十足的演出展开了。罗克茜在开庭前对比利说:“我排练了一整晚呢。”“木偶双簧”的成功演出离不开台下的精心策划、反复排练。比利首先对罗克茜的出身、作案经过和动机进行重新编造,再把她包装成谦逊的修女形象。在法庭上,罗克茜的满口谎言加上比利的出色辩护,演员与导演配合得天衣无缝。再借助强大的新闻效应,罗克茜成了她的明星梦,她由一个杀人凶手摇身一变为受人同情的无辜弱者,并且还被无罪释放。
而要想始终站在舞台中间作为新闻主角又是极为困难的,正如比利所说:“这是芝加哥,不断地会有新鲜血液注入。”罗克茜刚成为焦点,洋洋得意地准备接受采访,却因为另一起轰动的杀人事件又一次被媒体和记者抛弃。在黄色新闻泛滥的年代,任何犯罪、丑闻、八卦、离婚和性等问题的新闻,媒体们都不愿错过。
要想始终被众人的眼光聚焦,你需要不断地编出新的精彩的剧情——人们才不会忘了你。
罗克茜做成名梦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她不惜和曾经的对手凯莉结盟,共同演出。同样是借助新闻效应,罗克茜与凯莉成为舞台聚光灯下的巨星,精彩的双人舞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影片中,痛苦和不幸反而成了开玩笑的对象,漠视生命的人最后得到了好处,善良清白的人却遭到了处置,人类的处境变得荒谬而冷酷。为了成为万人瞩目的对象,管他什么声名显赫还是声名狼藉,罗克茜和凯莉懂得芝加哥的规律,她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脑袋里只剩下扭曲的梦想和畸形的三观。而现实中的人们何尝不是麻木的,他们被精彩的剧情牵扯着神经,聚集在收音机面前聚精会神地听着媒体的黄色新闻报道,时而窃窃私语,时而放声大笑,时而唏嘘一片,时而惊诧不已。他们是极配合剧情的观众,给得起掌声和眼泪,带着虚伪的同情心去践踏生命,任凭这个灯红酒绿的时代一步步更加扭曲他们的三观。
http://www.dxsbao.com/art/234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