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自己早在初中时就已经看过海伦凯勒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对海伦凯勒和她老师莎利文之间的故事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在观看电影《奇迹的缔造者》(《海伦凯勒》)时,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看得泪流满面,虽有被感动,但程度也不及其他同学。可能是对特教和心理学比较感兴趣吧,所以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去关注了和特教、心理学有关的知识,当然很多知识只是知道却不了解罢了,所以还特地去翻了翻《特殊教育辞典》。
言归正传,还是来聊聊我的观后感吧。电影的开端讲述的是造成海伦凯勒聋和盲的原因─发烧,具体一点就是急性胃部和脑部充血。由于当时的医疗技术并不如当今社会那么发达,正如电影中的医生所说:“查明不了病因,这些病在婴儿身上来来去去。”甚至在海伦退烧之后医生才知道海伦患的是什么病。由此可知,当时落后的医疗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多么大的痛苦,带去了多少不必要的伤害。海伦是不幸的,因为发烧让她从此再也听不见、看不见了,但她又是幸运的,她能退烧是医生都意想不到的,正如她母亲所说可以让他父亲去刊登一篇“现代医学上的奇迹”的文章了,庆幸高烧没有造成脑神经损伤,没有影响她的智力,才能有后来震惊世界的海伦凯勒。海伦的残疾属于后天性残疾,也就是出生后才获得的缺陷。而海伦的聋又属于“全聋”,全聋是听力损伤最严重的一级。在我们中国大陆的一些地区俗称“实聋”。是指两耳的听力损伤在90dB以上,或者完全失去音感,即使戴上助听器也不能较好地理解语音。显然,海伦属于后一种情况。从分类上来看,海伦的耳聋又属于“后天获得性耳聋”,即出生时听力正常,后因疾病、外伤、中毒、噪音等而导致听觉器官或神经系统受损而失去听力。与先天性聋相对。一般在语言形成的关键期以前(约4岁前)发生的耳聋称之为语前耳聋。此种耳聋对于学习和掌握语言影响极大,已习得的语言在没有早期干预的情况下,几乎可以完全消退,给他们以后的发音训练和语言学习造成极大困难。一般耳聋时年龄越大,保留口语的能力越好;听力损伤越小,则保留语言听力和口语能力越好。显然,海伦属于出生后因疾病导致听觉器官受损而失去听力,为语前耳聋。海伦失去听力时还是婴儿(应该为19个月),此时还不会说话,并没有习得较多的语言,所以海伦又有了第二附属缺陷─哑。因此,我们可以从电影中看到,长大后的海伦是又聋又哑的,也就是聋哑。聋哑,是一种既听不见声音又不会说话的状态。通常是先天性的。由于婴幼儿听觉系统发生严重缺陷或者病变,双耳出现重度耳聋以至全聋,导致婴幼儿不能通过听觉学习语言或巩固和发展耳聋前已经掌握的语言。但患者言语器官一般无病变。因此,聋是第一性缺陷,哑是第二性附属缺陷,因聋致哑。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十聋九哑”,十聋九哑,是人们从经验中得出的对聋和哑相互关系的认识。即聋人中大多数人可能是哑巴,变成又聋又哑的人。绝大多数龙人不会说话,并非语言器官有什么病变,而是早期听力障碍使之无法听到和辨别语言,以致失去了模仿学习的可能性。这说明聋是基本原因,哑是伴随而来的现象,聋是因,哑是果。海伦的哑也是这样来的,在电影中,多次出现海伦喉咙发出声音的情况,这说明,海伦的遗言器官并没有损坏,只是因为海伦听不见,她不能模仿别人的语言,进行学习,所以才不能说话的。
从听力的角度来看,海伦完全看不见,属于盲,级别为一级。从电影中可以看出,海伦是具有盲人感觉补偿的。海伦的触觉、嗅觉感官功能增强了使自己适应能力得到提高。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海伦一般的日常活动主要依赖于两只手的触摸。依据辞典中对盲人触觉特点的解释:盲人依靠触觉认识世界逐渐形成触觉感知能力不同于明眼人的现象。海伦与之符合的有:盲人多主动用手去接触物体,触觉与动觉经常一起发生。以手触摸、寻找需要的物品,行走中凭借脚底对地面的感知判断方向,确定是否转弯或上下台阶。失明也使海伦缺少视觉表象,形成的概念不完整。感性知识缺乏,抽象概括发生困难,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对有些词语概念理解不完整、不全面。海伦的感知渠道的不同造成了海伦在记忆方面与明眼儿童的差异。记忆表象缺乏完整性。海伦也出现了盲相,即视力残疾人因早期干预不当而造成的一种外部状态。海伦的表现有:当她所需的一定量刺激得不到满足而转向自我刺激的表现形式,比如:持续摇头、绕圈子转等等。失明的不利影响在海伦人格形成过程中也可能造成了某些消极倾向,海伦缺乏安全感,容易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无力感和自卑感。当海伦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女儿再也听不见、再也看不见时,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刺痛我们的心。母亲,可能是这世界上最爱我们却又不求回报的人。当然,我们知道婴儿对母亲会产生依恋,母亲又何尝不是呢?母亲,因为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成之为母亲,母亲同样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依恋。所以,当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现状后,最痛苦的莫过于海伦的母亲吧?
http://www.dxsbao.com/art/2362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