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重新出发需要理性助力
文/邓钧心
11月6日,滴滴宣布顺风车业务将于11月20日正式恢复运营。但其中规定顺风车业务为女性服务的时间仅限于5:00-20:00的内容,在网络上引起巨大争议。10月7日,滴滴再发公告:为最大程度保证试行产品服务的安全性,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服务时间均调整为5:00-20:00。但是滴滴的让步仍未得到大众的认可,部分网友对顺风车的回归依然持反对意见。
不可否认,在过去安全问题一直是滴滴顺风车最大的痛点。在“空姐顺风车遇害案”中,滴滴最受诟病的问题就是对司机审核不严格,导致出现人车不相符的问题。随后,滴滴曾将顺风车业务下线一周并作出整改。但是短短3个月后,由于滴滴公司安全措施不完善、不积极与警方配合等问题,悲剧再次上演。在这两件顺风车事件中,滴滴作为服务平台,必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过错。但是大众的眼光却不能一直留在过去,而应对顺风车业务的回归多一份肯定,对滴滴公司的发展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自从去年浙江乐清悲剧发生后,滴滴顺风车选择淡出大众视野,以线下整改的方式解决顺风车业务存在的问题。2019年11月6日,在《北京青年报》曾发起的关于“滴滴顺风车应该重点解决哪个安全问题”的投票中,62%的网友选择了“对司机进行严格的准入核查”这一选项。滴滴同日发布的公告中也表明:在新的方案中,平台将引入是失信人筛查机制,并积极探索与第三方的信用产品企业合作方式,以便进一步提升用户准入门槛。但是滴滴公司的改变,却因为新规则中的乘车时间限制而被公众选择性地忽视。无论滴滴公司做出怎样的调整和改变,网络上依然是恶评如潮,“沾着人血吃馒头”仍旧是滴滴最大的标签。
11月9日,南京市发生一起滴滴司机持刀伤人事件。随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五星好评的滴滴司机,深夜刀捅乘客”,甚至还有媒体“积极补刀”称:“滴滴司机叫嚣:我舅舅是市公安局局长”。这一刀,再一次把滴滴平台推上了风口浪尖。但是事件的起因却是乘客在隧道要求司机超速行驶,司机拒绝后两人发生口角,随即升级成了肢体冲突。并且“我舅舅是公安局局长”是借由乘客之口告诉媒体的,真相还有待考证。但媒体在报道的时候似乎在迎合公众对滴滴的负面情绪,刻意放大滴滴司机的“恶”,使得舆论又出现“一边倒”的趋势。
在滴滴公司发生重大案件之前,用户普遍对滴滴顺风车业务表示满意,认为顺风车的存在节省了出行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但在“女性遇害”事件发生之后,无辜生命的逝去唤醒了公众的正义之心,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滴滴顺风车业务的愤怒之情。此次滴滴顺风车的回归公告和“滴滴司机刀捅乘客”,又为公众的意见表达和负面情感宣泄提供了绝佳平台。因而在滴滴顺风车回归中,大众“不假思索”地行使了“一票否决权”。
在当下的网络舆论空间中,由于信息碎片化和“后真相”的影响,大众在对事件的认知中越来越缺少独立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网络空间是一个看见大于思考的场域,大众在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通常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自己的知觉、判断和认知上就会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者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重庆坠江公交”事件中,只因为与之相撞的是女司机,于是众多网友凭借对女司机的偏见,便认为此次事故是女司机的责任,在网络上对该司机语言暴力,更有甚者对其人肉搜索,影响其正常生活。仅仅因为是女司机,而完全不顾事情真相,似乎也太过武断了一些。《明星大侦探》中提到:“当一个人,仅仅用情绪来思考和表达问题,而不是用理智和理性去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可能就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加入了键盘侠的行列。”
公众事件涉及公众利益需要集体参与,但是公众在参与的时候,也不能只凭个人情感倾向在网上评头论足、慷慨陈词,而完全放弃理性的思考。理性的思考远比个人情感的宣泄,更能推动社会进步。
http://www.dxsbao.com/art/2546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