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4月17日,上海17岁少年和母亲争吵后在桥边纵身一跃,自杀身亡。在网上关于谁的过错分成两派争执不休,但在只是事发后再争论是谁的错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只会加重对当事人的伤害。从作为一名即将走上讲台的教师,我认为更应该探讨的问题在于如何引导孩子们心理健康成长。今天看了《放牛班的春天》,结合这则新闻,谈谈影片中放牛班案例关于教育的现实意义以及一些小感悟。
影片是采用倒叙的叙事结构,主要情节为马修老师的日记内容,在片头是音乐家皮埃尔完成母亲的葬礼后,与佩皮诺相认,打开马修老师的日记,以他的角度回忆起来。马修音乐事业处处碰壁,49年1月15日来到一家位于塘底、提供矫正教育的问题青少年寄宿学校当学监,相当于现在宿管加政教处主任。除了问题少年,学校里还有一些因为二战产生的孤儿。
这所学校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一位女伯爵的赞助,管理者是拉齐校长。拉齐校长可以说是全片中的反派。片尾马修被辞退时,评价拉齐校长为:一个既无能又坏心肠的人。我认为马修对长的评价有失偏颇,校长说自己“从没想过要来到这个地方,从来没想过成为教育家,也有更大的抱负,不想在这埋葬一生,不喜欢做残暴的看守,但总得有人去做”,他前面的话语是在嘲讽马修位卑权低,而实际也是在自嘲,多年教育途中的坎坷和寄宿学校中孩子的顽劣,已经磨去了他的初心,磨灭了他的耐心,他对上级卑躬屈膝,对孩子们“犯错-惩罚”。马修说他疯了,他回了一句“我累了”,此刻的他,身心俱疲。我想这可以类比成我们老师的职业倦怠期,不再关爱学生,在教育工作上缺乏应有的激情,只剩下为己的思想。同时,他也是生活中某一类型家长的化身。他竭力维护秩序,不惜僵化秩序,利用秩序牟取私利,面对顽劣反弹的孩子,他只会用“犯错-惩罚”这样简单的应对逻辑来处理。这一点,很多家长也是执行着这样的简单逻辑,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维持秩序,犯错即惩罚,不转换为孩子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不追问该行为后的心理动机。最后和校长一样在双方的碰撞中身心疲惫。在影片中,也有一个孩子从房顶一跃而下,也像极了那个桥边纵身一跃的17岁少年,真的很令人痛心和很哽咽,而听到这个事件的马修也是格外惊讶,我想这也是让他开始对这群孩子们维护和引导教育的一个原因,他不希望再发生种种事情,也不愿意再失去任何一个孩子们。
看完这个影片,我们可以知道马修来到学校后,为孩子们做了很多事情,马修他行为背后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师范生学习和探讨。那么是什么让他和这些顽劣的孩子打成一片,变成朋友,成为他们尊敬,爱戴的老师呢?
第一,拒绝套用“犯错-惩罚”的思想逻辑。这个逻辑本身没错,但校长一直用错了。犯错了,是该惩罚,但惩罚的目的是为了知错,改错。如果能通过其他更温和的手段让犯错之人知错,改错,那么就没必要再使用惩罚了。另外,要达到这个目的,也得弄清楚孩子为什么犯错。马修在知晓葛贺特弄伤麦神父后,做的不是告诉校长,也不是关禁闭,而是让孩子去照看麦神父,让他知道这样做对麦神父造成的伤害,也让他感受到麦神父的体贴贺善良,从而知错改错。
第二, 不告密,成为孩子的自己人。校长揪出恶作剧始作俑者的手段是告密揭发,这是一种大人的恶习。而马修几次为孩子们保密,减少了孩子们被拉齐校长惩罚的畏惧,逐渐取得孩子们的信任,并以此为条件去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对于老师来说,倘若知道了孩子犯错,就只会告诉家长,那么孩子对你只会有畏惧和敌视。对于家长,如果孩子主动承认错误,还是先一顿臭骂,那么下次也不会是孩子自己告诉你的了。孩子能够很敏感地知道他们眼中大人们的好坏。
第三,分化刺头,建立威望。管理好这群孩子首先应当了解他们的刺头,辞职教师走之前已经告诉马修这群孩子的情况,与刺头接触则是马修的主要任务了。他将皮埃尔画成小丑,就是一种表现自我立场、建立威望。教育中,教育者既要和孩子做朋友,也要在孩子心中建立威望。
第四,发现孩子们的长处,鼓励、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兴趣。马修在片中让孩子们写的职业愿望,更加了解孩子们的憧憬。在一次巡查宿舍中,他发现孩子们有想要唱歌的欲望,渴望表达自己。于是,马修老师以自身的音乐功底出发组建合唱团,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亚里士多德认为“净化”是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马修带来的音乐,净化了他们的顽劣,使他们对美好产生了的兴趣,投入了精力。而这也净化了马修自己,他也发现了孩子们的美好,有动力继续下去,为孩子们创作,使孩子们变得美好并影响他人。
第五、对待孩子有耐心。马修一开始也是很绝望的,面对60个问题青少年,他也很头疼,在教室说出的“安静”,也是充满有气无力的无奈。是他一直以来的耐心使他坚持并发现了孩子们的美好。
人,不但可以控制自己,还能影响他人,尤是是父母与子女,师长与学生之间,影响力更甚,教育从来都是一件用心才能做好的事,播下种子就不管,除了极少数,大多数收成都不会好,乱管也不好。这其中,还得有方法论的支持,更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者双方的交流与探索,寻找最适合双方的方式。从片中来看,我读出的便是作为教育者,还是得学会转换思维,用孩子的方式去和孩子打交道,多点耐心、擦亮眼睛,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善良、美好、兴趣规避掉痛苦、顽劣、自弃。而片中孩子们的顽劣不堪,其实多是父母,社会,学校造就的。刻画清晰的是皮埃尔的恋母情结和丧父自卑:蒙丹的被歧视造成的内心软弱和外显仇视,暴力倾向;佩皮诺的亲情缺失。生而为人是幸福,也是无辜。既然是父母带他来到这个社会,就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能在这个社会健康的生活和发展。看街上的大胖小子们,身体供给是过甚了,心理供给就不得而知了。而跳桥的17岁少年,心理供给渠道是不畅通,父母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孩子。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学校课业越来越重,升学压力也是不断提升,老师、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心理调节和支持工作,值得全社会认真学习和考量。
而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像马修老师一样,真真正正把学生当成孩子来看待,做到关爱学生,像他一样包容孩子们的胡闹,引导孩子们向正确的方向行进;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不是单一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发掘孩子们的潜能,创造机会让他们来展现自己,培养学生的人格;对于心灵上或躯体上有缺陷的孩子,老师更应该做的是用爱和真心来温暖学生,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寒冰,孩子的内心最为敏感,他们也最能够感知温暖和爱。就如剧中的皮埃尔,在所有的同学都喜欢上了新来的马修老师后,他仍然和马修老师作对,但马修老师并没有给他打上不可教育的标签,而是在不停地感化他,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场景就是马修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女伯爵面前的演唱,天籁般的声音和一种感动人心的氛围,而皮埃尔也被马修老师对他的宽恕所感化。
正如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心,他们就没有同情心;而以爱心去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爱心的最好手段!”作为老师也应当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做一名严慈相济的老师,如马修老师一般,既要在学生面前建立威严的形象,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内心的诉求。在剧中,最感人的一幕莫过于:马修老师因为意外失火被迫离开时带走了孤儿佩皮诺,而那一天正好是星期六,佩皮诺等来了了“父亲”,而在学校中,马修老师也总是帮助被欺负的佩皮诺。尽管对我们还未走上讲台的师范生来说,还难以做到敏锐觉察到学生内心的诉求,但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去全面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到你是一个值得信赖和寻求帮助的老师,给学生一扇可以倾诉的大门,才能够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能够给我们每一位师范生带来关于教育的感悟与思考,马修老师身上的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的也很值得我们去剖析和学习。我们每一位师范生在走上讲台后都应当踏实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当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
http://www.dxsbao.com/art/2555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