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很自私的动物,而在自私的本性占大头下尚能分出一丝无私奉献的精神来,很多时候也显得难能可贵了。
很小的时候听过一个故事,一只小猴子不小心受了伤,伤口很痛。于是他见到一只猴子就把自己的伤口扒给对方看,说:“你看我,真的好痛呀。”其他猴子就会同情地说一句:“恩,是呀。”然后两只猴子道别,小猴子又去向下一只猴子重复这个举动。
最后的最后,小猴子收获了无数的“恩,是呀”,然而却因为伤口被扒开太多次,溃烂而死。
这个故事长久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和“受伤了要学会和爱的人撒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些理论多年来一直处于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中。所以受伤了以后到底是该打碎牙齿和血吞还是学着去倾诉,在我这里一直是个很纠结的命题。
但是我想那只受伤的小猴子在伤口溃烂临死的那一刻,心里想的应该还是“好痛好痛呀,谁能来抱抱我?”而不是“早知道就不给他们看我的伤口了”。很多时候精神安慰看似干巴巴无甚用处,然而实际上却如同空气,缺之难行。
所以为什么我会从自私联想到这个故事呢?那可能跟精神安慰的“干巴巴”有点关系吧。观众有时会因为台上演员的失误受伤同情地叹息一句“噢!太可怜了!”,但就跟车祸现场总是能聚集不少无关群众一样,看客看客,同情的同时总是难免带着看热闹的激动。
因为与自己无关。
有位作家曾在书里很犀利地指出:许多人可以很轻松热情地与不太上心的人谈天说地,但一旦对方露出一丁点想诉苦的苗头,他就会干脆利落地切断信号,潇洒作别。为什么呢?因为再接下去的话,我就要费心思安慰你了呀。
那万一你们有一点点交情呢?狠不下心来的人当然只好干巴巴地安慰了呀。这时候又有人说了,可是有些人就是不太会讲话呀,怎么就能说他敷衍你呢?这一点我非常理解了,因为我自己就属于这类人,哪怕自己着急死了,嘴上也只会那么几句轱辘来轱辘去。对勉强算得上晚辈或者自己的学生的话,安慰的话语可能会带上劝导性的讲道理,但是对平辈呢?我个人认为若是采取同样的方式,其实是对对方的不尊重。若无权威,便别将自己放在心灵导师的位置,哪怕无心,也会在无形之中显得高高在上。
所以站在一个不太会安慰人的人的角度来试图分辨对方的安慰是出自真心还是完成任务式的敷衍,舌灿莲花也算敷衍,就我目前为止浅薄的经验,一般可以这样看:
完成任务式的礼节性安慰,往往前后紧跟的是“我”字,例如,我最近巴拉巴拉——啊,你好惨呀,摸摸你——我昨天巴拉巴拉……
而带着确实关心的安慰,可能在第一时间只是“心疼你”“摸摸你”“啊……别伤心了”,但是在今后的聊天中,对方可能会突然问起你受伤的近况,哪怕信息不全。
礼节性的安慰并无过错,甚至时常能起到微薄的粘合剂作用,毕竟没有人理应为另一个人的人生负全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忙碌。所以若无义务关系,请不要以“不关心”来要挟他人;发自内心的关怀值得珍惜,也值得你同样的真心以报,因为设身处地地想,你是对方在千万人中挑出护于心上的其中之一。
其实人的直觉很多时候还是很准的,那些你在疼痛时想要倾诉却会让你犹豫是否会惹得对方厌烦的对象,必要时公事公办地示弱便好;而那些疼痛时会让你第一时间开始撒娇的人,请你也学会发自内心地包容他吧。
不要让自己的眼泪变得廉价,不要让关心成为理所当然的筹码。
以上。
http://www.dxsbao.com/art/2564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