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的导演是张猛,这代导演以描写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来反映现实。《钢的琴》自然也不例外。影片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反映小人物生活各方面的惆怅与无奈。
看到影片名字时,我以为是为了某种艺术效果而将钢琴中间故意加“的”,看过影片后才知道是用钢做的琴。第一个场景就是小菊要与陈桂林离婚,这时从小菊与陈桂林穿着的不同可看出穷与富的区别。后通过陈桂林与父亲的对话明白小菊的现实。
这部影片大多都是大面积的静态风景,比如陈桂林与父亲在树下、黄色墙下的共处画面,那么地和谐,又引人回味。整个影片都是采取这种萧条的风格,与俄罗斯的乐曲相配合,理想的画面引人深思。
影片发生在90年代的东北,那时的东北还是重工业基地,因此炼钢、炼铁是紧要任务。后来国家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钢厂拆除,大烟囱拆除。下岗工人众多。
影片从一开始唱俄罗斯歌曲,包括插曲,做钢琴的俄文书籍等线索表现出影片带着一种俄罗斯风味。那是一种浪漫的氛围,一种具有情怀的氛围。而追求情怀、浪漫的人最看重什么,我想是那脱离世俗的理想。就像陈桂林将“桂林山水甲天下”寄托在女儿身上一样。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小人物陈桂林为了女儿的抚养权,召集几个兄弟造钢琴的事。按照一般的故事来说,以为造钢琴成功女儿会归他抚养,替他完成曾经未实现的梦想,梦想永不息没…但现实却是即使钢琴造好了,即使陈桂林更懂女儿的钢琴情感,女儿还是跟有条件的妈妈更为幸福,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钱不能买通一切,却可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这个现实淑娴其实一直都是懂得的,她说“就算钢琴造好了也留不住小元”“我觉得孩子还是跟妈妈更幸福”,细想想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这种道理中年的陈桂林会不懂吗?只不过是他对自己理想的执念罢了。
刚开始并不是造钢琴,而是决定买钢琴四处借钱时,朋友们并未借给他钱,而且都为了躲开他跑了;到了他二姐那里,他还特意带了猪肉,可在知道二姐夫混的并不好时,未将借钱的事说出口,这不就是现实社会我们普通小人物的写照。我们对于借钱时的难堪,即便是最亲密的人,也是难以启齿的。有一个细节是二姐夫是手艺人,所以不愿意拉下脸去做小工,季哥认为男人卖盒饭丢人,这都是现实社会一些人的真实写照,想赚钱又怕丢人。
影片还对哥们义气做了大量描写,二姐夫、胖头、快手等帮助陈桂林造钢琴的尽心尽力,尽管开始时有摩擦(摩擦或许起源于曾经的冲突吧)。之前看有人说这是为了共同的理想,我认为准确一点是大家一起做事的初心,兄弟之间的疯狂。包括之前接着酒劲去偷钢琴,多么像青春时代的兄弟们无所顾忌的激情。理想在那一刻是不朽的。
影片没有直接表现,但从侧面可看出兄弟几人曾经都跟现状是不同的,曾经的他们也是有自己的向往的。比如曾经的大哥季哥、小混混胖头、开锁的快手…
影片还有一条线是陈桂林与淑娴。他们俩应该是男女朋友的关系,确切一点说也不算正式确立关系,各取所需罢了。他们俩共同的理想是连接他们关系的纽带。淑娴一直无条件地支持者陈桂林。不过淑娴也有现实的一面,在受到陈桂林的打击以后,与是给他快乐的抗美走到一起。这也正是影片所要反映的。
胖头的女儿被欺负怀孕了,他摆出曾经混混的姿态去打人,抓到人却让男孩走开。这段的设立是很有深意的,那时他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当初那个鲁莽的小混混,现实告诉了他要承担的责任。自己如果出事了,怀孕的女儿怎么办呢?现实浇灭了他心中的火焰。
影片最后陈桂林对淑娴说他终于可以娶她了。那是因为他的执念放下了,钢琴做好了,女儿归了前妻,他也要有个伴共度下半辈子了,现实的生活本该如此。钢琴做好后,几兄弟目视着小元弹奏着寄托他们理想与信念的钢琴,在不断的琴声中与过去的理想告别。
http://www.dxsbao.com/art/2612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