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个人都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然而在21世纪,科技与文学日益融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综合。有人说过,21世纪的大师,将出自那些文理兼通的人。
其实如今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隔阂,如何使学生将两者的学习加以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如今教育培养的可待之势。
千禧年到来时,世界选出了100个从古至今对世界影响对大的名人,荣登榜首的不是哪个文学大家,或者帝国的统治者。而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科学的道路上的研究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科学对生活的影响之大也很难量化。
学科学知识少不了认识牛顿这样伟大的人物。我们从小时候的课本中学到,牛顿被誉为近代科学革命的主要奠基人,记得他说过,“如果说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一些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人问过牛顿,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这样大的发现呢?他回答,“我没有什么办法,只是对一些事情很长时间的热心思考罢了。”原来,好奇和兴趣是一个人不断向前的动力源泉,可以使你不断勇攀高峰,见到不一样的风景。有了兴趣和爱好,就有了生活的乐趣,不至于俗不可耐,思维狭窄,如一潭死水般没有任何的起落。
牛顿还说过一句话我很喜欢,“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是怎样的看法,不过我自己只是觉得好像在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起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是没有发现”,他像一个充满快乐的孩童,谦虚地看待自己的成果。我们可能会觉得苦,但他觉得这是乐,是探求新知识的旅途
如果说好奇是探索科技的前提,那么细致则是另一重要的因素。小的细节不加控制,就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洛仑兹在一次演讲中说过,“巴西亚马逊丛林中的一只蝴蝶扑腾了几下翅膀,三个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可能引起一场龙卷风”,这也是混沌理论发现的印证。
我们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抢了一位骑士,抢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在生活里也需要有秩序,有规划地前行,注重细节,坚持细节的改善,最终能引发革命性的效果。
科学世界需要在想象结合真实世界的不断探索,再不断地推倒,重新建立,再推翻的过程中进步。如此,就一步步地离我们的大自然越来越近,让我们的生活得以在正常的轨道上行走,不至于脱离现实。然而科技也是需要想象力的维持才可以越走越远,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对自己想象力的培养。
古代中国的科技在实践中起步,却没有在实践中发展。西方科技在理论中起步,在实践中发展。西方科技之所以在近代领先于我国,就是少了理论的思维。我们把“学而士则优”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而西方把精细地理论思维淋漓地展现了出来。当今我们还可以发现德国人的精准化思维在工作中运用地非常广泛,甚至形成了一种当地的文化。
科技也是把双刃剑。霍金去世前对人类的警告是,停止研究人工智能,停止发人类的信息到外太空,否则会给人类招来巨大的灾难。然而,人类对未知事物的那种孜孜不倦地渴求是无法抵挡的,好奇心驱使人们不断走上新的台阶。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会面临始料未及的情况,所以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得给自己留后路。人类发展的目标也在不断的变化,要及时地不断摆脱传统的观念,给科技注入新的血液。
中国不是信奉上帝的民族,但也是有信仰的民族。我们崇尚盘古的无畏与奉献,敬佩精卫填海的坚韧不拔,我们的古人,在望尽天涯路之时还能够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终我们会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现代我国已经企身于世界先进科技的领先者,在跌倒中爬起,成长,就是我们的气节。
爱因斯坦还说过,“由百折不饶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威力。不惜寸金于今日。必留遗憾于明天。”不知道明天会如何,不知道人类未来的命运会如何,但怀着一颗学习的心,有任何的挫折也不会将我们打败。
今天只是未来生命中的一天,你的未来取决于你今天做了什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每个人是地球上唯一的个体,祝福自己,也祝福地球。
科学从来不只是知识,科学也是文学,是关于人生的哲学。
http://www.dxsbao.com/art/2621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