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每个人都在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加入到捐款的大队伍中。然而2月8日,#邓超孙俪夫妇捐款30万#却被网友骂上了微博热搜,他们的微博评论区双双沦陷,网友在他们的留言板下无休止地谩骂。邓超孙俪夫妇的善举竟成为了他人口中的“抠门”。
慈善捐赠,原本是基于恻隐之心的善举,如今却沦为了爱心比赛。捐款与否、数额多少,是个体的自由,谁都没有权利去逼他人捐款,大众也完全没有必要依据着捐款名单对名人进行“批斗”。相比于背后的谩骂,网友们更该看到的是这些援助产生的实际价值和背后所包含的情意。
网友偏激的心理其实体现了心理学上的“道德执照效应”:当人们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时,就会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仿佛取得了一张道德的“执照”。他们便可以心安理得地去放纵自己,甚至做出与他们自认的道德标准相悖的行为。在他们眼中,有钱就必须捐,捐少了、捐晚了,总之捐得不合心意了,他们就要拿起“道德执照”,行使“正义”。诸如此类的事情在社会中比比皆是。
1月25日,《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发表声明,对黄晓明夫妇捐赠20万元表示感谢。黄晓明夫妇的善举却引来网友一顿嘲讽与怒骂,“两个人20万,好意思吗?”“不如不捐,20万装什么慈善?”顷刻间,他们的微博被舆论攻陷。此类事件并非个例,李子柒为了支援武汉,夜以继日地筹备着稀缺物资,用行动助力着祖国。然而,当网友看到捐赠清单后却表示:太少了……这些捐赠者的爱心竟都遭遇了网友气势汹汹、正义凛然的痛斥和逼问。
近几年来,但凡灾难发生需要筹款时,“捐多少”就成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捐赠者时时刻刻被悬在刀口利刃上——捐少了被指“不如不捐”,捐多了也要被骂“作秀”。但不管怎么说,捐款是人们的善举,不应该被当做捐款比赛,大众不能以金额大小去衡量捐赠者是否有爱心。每一笔捐款都是一颗爱心,汇聚在一起就是一份份希望,能传递出生命的热度。大众应该尊重他人个人意愿的捐款,不应该强行借助舆论来进行“道德绑架”,否则只会寒了捐赠者一颗赤诚的心。
在如今自媒体盛行的时代,人人都能掌握舆论“麦克风”。通过键盘,一些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大肆对他人展开道德评价,甚至上升到网络暴力的地步。殊不知道德出现之初是为了使大众进行自我约束,目的在于“律己”。然而当道德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认同,也就出现了“律人”。
在现实中,大众在利用道德进行行为评价时,往往都表现出对己宽容,对人严格的特点。将自己不道德的行为归之于客观原因,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摆脱束缚,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对他人的行为则严格地用自己所信奉的原则去衡量,要求他人能恪守道德。
尽管社会道德的改善的确需要“对人严格”的社会舆论监督,但是它必须转化为大众内心的自我约束力,才能最终发挥其功能。要是仅仅把道德当作指责他人的工具,而大众内心全然没有遵守道德的意识的话,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古人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对他人行为尽量保持理解和宽容,方为营造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良方”。
http://www.dxsbao.com/art/2626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