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影片更不可失了匠心
——《我和我的祖国》影评
“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这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整部影片的核心着眼点,亦是这部影片不同于过去“光伟正”英雄歌颂主义的出彩之处。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了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的动人故事,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小人物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从放映途中收获的观众们的泪水与情不自禁的欢笑来看,它无疑取得了成功。
7件大事,7个年代,7位导演,一张票的价钱可以收获7部小影片的视觉体验,的确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然而相应的,我们也不免担忧——要将整整七件小人物视角下的历史大事全部融汇在一部片子里,真的不会有情节紊乱、串联生硬的隐患吗?中华十四亿人民深沉的爱国情怀真的能在这部片子里获得发自内心的共鸣吗?毕竟,70年的筚路蓝缕、风雨兼程,远远不是单纯贴上“爱国”标签便可以粗暴涵之的。
我个人认为,在单元故事的串联上,《我和我的祖国》确实做到了有条不紊。从《前夜》中隽秀飘逸的毛笔字到《护航》中硬挺苍劲的钢笔字,故事外的记录人所持的书写工具亦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更替。然而七部单元剧同台竞技,若融合得好的当然是百花齐放相得益彰,但更多情况下,百家英雄相争的结果往往是相形见绌,高下立分。而这种分别经过浓厚爱国情怀和悠长回忆的加持,难以避免地被放大和比较,最终相对较劣者必将被公开处刑。
而被无数网友公开处刑的,正是总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白昼流星》这一篇章。
《白昼流星》描绘的是两个内蒙问题少年在再次犯错后被长者的宽容感化,又被神州十一号从天而降的壮观景象所打动,最终决定留在当地洗心革面的迷途知返的故事。其竭力缝合的两方内容,一是西北扶贫,二是祖国载人航天事业。
然而纵观全片,主题升华生硬,情节莫名雷同。影片用看似温情的人文关怀将必要的叙事过程部分省略,可能是想用意识流的手法带领观众自然而然地体会航天事业对教育感化所起的贡献和西北扶贫精神的伟大。然而我们仔细分析其中的情感转折过程——不学无术的问题少年偷盗被捕,却又被失窃长辈老李宽容圆谎而受到感化的部分,和《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再行偷窃却被神父米里哀宽恕从而洗心革面的情节极为相似;而受到感化的下一秒,老李便带着少年策马去迎接回归的神州十一号,两个少年在目睹了神州从天际熊熊而来的盛景以及看似机缘巧合实则莫名非常地帮突然崴了脚的军人抬起回归的宇航员后,霎时便醒悟决定留守当地重新做人的转变,总是让人有一种如鲠在喉的尴尬感受。
影片从始至终未曾流露出少年们不想困居一方远走他乡的志向,那么“决定留在家乡”又从何而来?前面的偷钱情节和后边的亲览航天盛景又有何紧密联系?是否真的有必要设置老李在少年回来后早已吐血在地的情景来进行自我感动式的升华?任何优秀的故事,所重的便是情随景动,讲究的是泛舟自品,而非像旅游团观光一般,到了某个“情感”景点便由导游扯起喇叭照本宣科地介绍。
我想强调的,是匠心。诚然,电影有千万种表现形式,不计其数的题材品类,因而想要用简单的评价方式一概涵之显然不太可取。但就我看来,爱国影片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其受众之广远超其他同期电影,换句话说,它所面向的观影人,是数以亿计的人民,而最易于唤起人民内心共鸣的叙述方式便是讲故事。一部电影便是一个或多个故事,那么,匠心的体现与否,一看故事情节是否连贯有逻辑,二看呈现方式比如音美画是否吸引人,最终看故事情感能否唤起听众深层共鸣。三者皆俱,才堪堪可论匠心。
随着时代变迁,各类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观众们早已不是当初仅靠几句响亮的口号便可轻易被煽情的观影小白,爱国影片作为弘扬主旋律的领头儿,不应满足于过去样板戏的陈旧套路,企图用所谓的情怀降低观众对作品的审美要求。须知,经过历史沉淀与时光磨洗的情怀,往往需要更为严苛的自我律令来承载。若是作品并不足以担负起书写情怀的责任,失去了足够的感染与升华力,甚至连基本的逻辑叙事都未能做到,那又何谈匠心?何谈情怀?爱国一词,不是镀金的华漆,更不是自降水准的安心令牌,而是每一名文艺工作者,乃至每一位中国公民倾尽全力展其荣耀的最高准则。如今我们纷纷赞扬聚焦小人物的艺术倾向固然可喜,但哪怕是小人物视角下的爱国礼赞,那份对于“爱国”一词的敬畏之心也不该湮没于简单的题材堆砌中,而当委托的书写人未能带给我们那份应有的感动与赤诚,因其他原因未能为我们诠释这片土地原有的真实时,请我们学会微笑回应:“对不起,但请你们继续加油。”我想这也是我们对自身拳拳爱国心的负责与尊重。
我们依然会被《夺冠》中那上海弄堂里艰苦卓绝的“电线拉锯战”勾起熟悉的回忆,会被《北京你好》中葛大爷那一句顺溜无比的“这巢,得装多大鸟啊”的京腔调侃逗得前仰后合,会在看到珍贵的开国大典旧录像中低头探看的周总理时倏尔泪目。我们怀抱信任,满载期冀踏入影院,渴望在此寻找我们心中的“我”和“我的祖国”,所以,希望下一次,您能做得更好。
http://www.dxsbao.com/art/2630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