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华小说中的人生困境
接触到《中国当代文学史》后,为了回答老师“卡夫卡知道吧?”“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读过吧?”等诸如此类没有应答的“锥心之问”,我开始放心将大量时间用于阅读,一来是为了追寻专业学习而读书的踏实感,二来想摆脱往花过多时间在看书上而耽误了专业课程学习的两难困境。
我的文章标题是“浅谈余华小说中的人生困境”,可毕竟咱也不是啥专门研究余华及其作品的人,只能说看了这个人其中一本书后,发觉挺有意思的,然后接着再读了几本,发觉还真挺有意思的,于是把这个人所有作品都读了,发觉不只是书,写书的这个人也很喜欢。这不看了所有作品之后才敢来“浅论”一番。在看余华的作品时,偶尔会随笔写一些感想,谈不上评论,更不成观点。以下叙述皆为总结感想后本人一些浅见。
这篇文章从余华小说中我最喜欢的四部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出发,谈一谈作品中的四个主人公的生存目的以及各自面临的人生困境。
首先《活着》是写一个贫苦农民的自我回忆和追溯,作品围绕活着和死亡两个主题展开。读完这本书,大家都在思考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或者说活着的意义是活着。主人公福贵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他追求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只求能满足生命机体的继续存活,而活的是否有价值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福贵的父母、妻子、孩子、孙子相继离他而去,他一次又一次“经历”了别人的死亡,也在这一次次地死亡中,福贵想要活下去的意志逐渐变得强烈。从一开始的“贪生怕死”到后来“不想不明不白的死”,再到最后发展成想要“好好活”,福贵想要活着的意志是一步步建构在别人的死亡之上的。可以说,见过的死亡越多,他越想活;困境越深,他想要活下去的意志越强烈。对于福贵来说,死亡就是他的困境,他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余华正是通过福贵活着的欲望,审视了隐藏在福贵背后千千万万个贫苦农民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困境。然而,人类的生存困境不仅仅是通过以“活着”的目的来体现的,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给读者展现出了另一种生存困境。
和福贵一样,许三观也是一个饱受生活苦难的普通人。不同的是许三观比福贵有着更高的生存追求,他生存的意义主要来自于他人。如果说福贵是为了“活着”而活,那么许三观就是为了“他人”而活,在许三观眼里“他人即天堂”。作品中提到的多次卖血基本上都是为了别人,其中更多的是为了家庭。文中许三观用骄傲的语气说出“你们再来看看我,身强力壮,脸色红润,虽然日子过得穷过得苦,可是我身体好。身体就是本钱,这可是老天赏我的。”许三观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对于家庭的责任感,他就像一个家庭的英雄。为此他不惜生命代价为家庭贡献血液,只为证明自己是家庭的守护神,能够担当起家庭责任。当后来他发现自己不能再靠卖血来为家庭排忧解难时,他失去了最引以为豪的能力,他发觉自己的家庭英雄地位不再稳固,支撑他生存的精神支柱瞬间坍塌,他陷入了人生困境。我把这里理解为:即便生活再苦,自己再微不足道,渺小如尘,也有想要守护的人,想成为被需要的人,一旦英雄梦碎,就陷入了因他人而起的人生困境。于是,我们思考,如果不为他人所累,随心所欲的为自己而活是否就能摆脱人生困境了呢?在《兄弟》中,作者为我们进行了解答。
前面提到福贵是为“活着”而活,许三观是为“他人”而活,而《兄弟》的主人公李光头不同,他是为“自己”而活的。与福贵和许三观相比较,李光头追求的是物质享受和自我欲望的满足,他希望得到大家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他想成为全刘镇上的英雄。例如:李光头为了林红做了结扎手术,表面上看李光头是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实际上这代表了李光头失去了传宗接代的能力,这其实暗含了李光头只为“自己”而活的态度。再比如:李光头小时候凭借贩卖“屁股的秘密”赚了56碗三鲜面,很难想象一个14岁的孩子会把这种羞耻的事情当成生意来做。他对于“自我价值”的认知是如此到位,就像是一块臭豆腐,深知自己臭不可闻,但吃起来很香。大人常言道: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李光头在畸形生活环境下以畸形的心理长大,他一如既往的活着,最终顺风顺水,似乎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但是人一旦眼里只看到自己,活到头会发现身侧空无一人,只剩下自己。我想李光头为“自己”而活,最终陷入的该是孤独的人生困境。李光头只为“自己”的活,最终陷入孤独的困境,当人世间的一切不堪重负时,余华将目光转向了死后的世界。
《第七天》的主人公杨飞被塑造成一个死去的灵魂,作为一团虚无缥缈的灵魂,杨飞可以感知到自己的死亡和死去的世界,同样,他也能感知到生者的世界。杨飞不同于福贵、许三观和李光头,在《第七天》中一开始他便是作为失去生命的死者灵魂存在的,他是为了“死亡”而活。余华曾经说过,“生与死之间存在着一条秘密通道,就是灵魂。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生与死、死而复生时,比表达飞翔和变形更加迅速。”杨飞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意外”二字,无论是火车上的意外降生还是饭店中的意外死亡,我们发现他都来去匆匆,他的人世就像一趟旅途,他像一个过客,在生与死之间穿梭。书中杨飞最终要去的地方叫做“死无葬身之地”,那里有“青青芳草”和“闪闪发亮的河流”,它的终点是永生,从这个层面上讲,杨飞是为“死亡”而活,他走向的是死无葬身之地。我们从杨飞生存的年代看到人类只能像过客一样孤立于世,一切都充满着不确定性,人类的困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由生到死,无处不在,就连死亡也不能摆脱人生的困境。
从《活着》到《第七天》,四个人,四种人生,四种生存目的,四种人生困境。每一种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福贵为了“活着”而活,许三观为了“他人”而活,李光头为了“自己”而活,杨飞为了“死亡”而活。我有时候也问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但真要回答起来我脑子里能想到的是许三多那句“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儿,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我觉得这句话太深入我心了,所以我的回答是我要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我要好好活。之前上文学理论课,老师说文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想这个世界上一定真实存在着像福贵,许三观,李光头,杨飞这样的人,他们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过着自己追求的人生,或许也正面临着各自的人生困境而无法挣脱。每每想到,我都感叹文学的神奇,它像一面镜子,照进现实,照出众生百态,照出每个人本来的样子。就像余华老师的作品给我们呈现的那样,我们该去思考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不是因为思考而痛苦,而是因为痛苦而去思考。
http://www.dxsbao.com/art/3091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