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宇彤 柴斯楚 张跃敏江)
教育能带给人们的究竟是什么?
作为一名教育学的学生,我们曾经学习过太多有关教育的作用的内容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忘记。所谓的“读书无用论”、所谓的“寒门再难出贵子”实际上都是将教育的成果、教育的作用等同于学历和文凭。所以当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学历和文凭的作用也似乎越来越小,即使大学毕业也很难找到好的工作,由此便否定了教育,认为读书无用。这样狭隘且功利的教育观至今仍非常普遍。
在观看《56UP》时,我甚至是有些沮丧的。因为从整体上看,绝大部分孩子的阶层并没有得到改善,而精英阶层和贫民窟的孩子之间的差距,似乎从7岁便开始展现。7岁的安德鲁已经说自己看《金融时报》,约翰则说他读《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甚至已经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贫民窟的孩子相比起来,梦想小的可怜。但其中还是有变量的出现,Nick,出身于约克郡的偏远农村家庭,对世界充满好奇,后就读于牛津大学物理系,最终成为大学教授。无疑,家庭和社会地位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的眼界,决定了我们的性格基调等等,但这仅仅是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这就回归到了我最初问的问题,教育能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换言之,教育应该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是知识吗,还是那一纸文凭?显然都不是,或者说不全是。如果说家庭地位是不平等的,那么学校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推进社会公平,改善不平等的桥梁和纽带。贫民窟的孩子所接触的世界极其有限,因此他们所想的很简单,就是能够相比于现在生活的更好,更舒适;精英阶层的孩子接触到的资源则更为丰富,其对世界的认知也更加宽广。这样的差距是先天存在的,而学校教育则是补足这种差距的重要途径。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健全成人,其带给我们的远不仅是知识本身,还是一种心性、一种思维,一种行为习惯、一种心灵的状态。它架起了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通过教育,我们得以与伟人对话,我们得以窥探到宇宙的奥秘,我们得以看到社会的发展脉络,我们得以看到自身,促成自我认识的发生、发展和完善……无论何时,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成人,而非为职业做准备。
但我们应始终明确,教育带给我们的是一把钥匙,而真正开锁的还是我们自己。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只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充分展现其作用。
http://www.dxsbao.com/art/3154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