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润物细无声,浅谈师德的魅力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龚婉怡

润物细无声——浅谈师德的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师德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例如“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教师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担任好“筑梦人”这个角色,师德是立业之基,从教之要。无德无以为师,以下我将对何谓师德、何为师德魅力源泉、师德魅力有何效用三个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一、师德之义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为人之要,首在立德”。这种“立德”为“上”的传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以德为先、以德为立身之本的境界和追求。教师的职业特性更加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师者,为人师表,唯馨以德,教师身上真正能散发出香味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指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应遵从的行为规范。 二、师德魅力之源 1.师爱为魂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这句话让我深深体会了师爱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它是教师美德的灵魂。师爱是对学生的关怀,关怀并不局限于对学生物质方面、身体方面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内心世界、健康成长的关怀,让孩子们在体会到教师关怀温暖的同时,也能学会关怀,在关怀他人的过程中体会爱的真谛;师爱是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信任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芒;师爱是对学生的热烈期望与严格要求,热烈期望是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是爱的补充,严师出高徒。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 2.学高为师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 ”,但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要成为不断散发魅力的人民教师,在专业上应做到“实、深、活”才会散发出魅力。所谓“实”,无疑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从细节着眼,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的甘醇,在教学中滋润学生的心田。“深”就是要求教师把专业知识不断拓宽、提高。“活”便是教师应该多方学习、积累经验、改进教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自己的知识得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源”,才会打破教学中的“死水潭”。但学高为师并不局限于此,如果光有一桶水,分给学生充其量也仅有一桶水。因此,如叶圣陶学生所言,要授之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优秀的教师更需努力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获得更多的水。 3.身正为范 古人言,“师者,人之模范也”。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对教师有着较一般职业者更高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要求。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认识水平、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每个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曾指出,“教育活动要求所有教育者都要使自己成为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身教胜于言传,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对此深有体会,一位思政课教师即使在课堂上把社会对我们的道德要求说得多么动听,把我们应坚定的政治方向说得多么清晰,把法律法规说得多么有条理,如果其自身在生活中不去践行甚至践踏,那么带来的将是相反的效果。身为人师,需谨记身正为范,不断修养自身德行,端正自身行为,以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感染学生。 三、师德魅力之效 在我看来,师德的魅力悄无声息地散发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启发和行为引导,让学生自主领悟,体会师爱,学会爱人;感悟知识的力量,有所收获;以教师为榜样,提升自我。师德是沃土,师德是阳光,师德是雨露,只有崇高的师德才能让教育教学之花越开越艳丽。

http://www.dxsbao.com/art/3159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学以致用!广西师大学子助力桂平杖头木偶戏传承添新翼

在非遗保护意识不断高涨,传统文化亟待传承与创新的当下,2月25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踏入桂平市杖头木偶文化基地,开展了一场旨在推动桂平杖头木偶戏活态传承的实地调研活动…… 陈梓怡 卢潇婷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查看全文 >>

桂平杖头木偶戏 “遇春”:广西师大学子 “穿针引线” 解传承之困

在文化多元且非遗保护意识渐强的当下,2025年2月25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走进广西桂平市杖头木偶文化基地,深入调研桂平杖头木偶戏,致力于为其传承创新贡献力量。桂平杖头木偶…… 王雨欣 陈梓怡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查看全文 >>

青春赋能:广西师大学子为桂平杖头木偶戏 “舒筋通络”

在非遗保护热度攀升的当下,2025年2月25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走进桂平中山公园前的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所,深入调研桂平杖头木偶戏,为其传承发…… 王雨欣 陈梓怡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山东大学商学院学子调研雁绣非遗,探索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新路径

2025年1月15日,山西忻州代县的雁绣工作室里,山东大学商学院“元中藏遗”队成员王妍博与雁绣省级非遗传承人高凤兰老师展开了…

桂平杖头木偶戏 “遇春”:广西师大学子 “穿针引线” 解传承之困

在文化多元且非遗保护意识渐强的当下,2025年2月25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走进广西桂平市杖头木偶文化基地,深入调…

青春赋能:广西师大学子为桂平杖头木偶戏 “舒筋通络”

在非遗保护热度攀升的当下,2025年2月25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走进桂平中山公园前的自治…

宁波财经学院“赤心”实践团: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宁波财经学院“赤心”实践团: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宁财学子组建“赤心”实践团,在假期里毅然踏上了红色文化探寻的征程,这段…

破局!广西师大学子为濒危的桂平杖头木偶戏寻生机

近日,2025年2月25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的成员们满怀热忱,踏入桂平中山公园前的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所,对…

最新发布

“向阳生长”暑期学生学习交流分享会
2020年8月14日上午9:00,“心声娓娓道,故事侃侃谈”暑期学生学习交流分享会在南华县公务中心举行。会议由南华县团县委书记刘文斓主持,参加本次会议的有: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王成老师、东南大学机…
“探乡变”社会实践队:山东学子采访当地居民 探寻家乡变化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无论是农村、乡镇还是城市,每一处角落都发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而家乡是我们每个人最亲切,也是最熟悉的地方。8月2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探乡变”社会实践队成员刘琰在家乡重庆市…
“乡村青年教师留教意愿”调查研究课题组问卷发放
(通讯员张智慧崔皎谭蓉)8月22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乡村青年教师留教意愿”调查研究课题组组长张智慧与慈利县团委副书记就问卷编制与发放等问题进行了线上探讨。本研究在综合考量湖南省各地的…
线上三下乡活动体悟——做彼此的相隔千里的星火
(通讯员:李芹)由于对接工作出现失误,在此次辅导活动开始的第9天,我终于有机会和小朋友一起上课了!看到交流群群文件里收集着其他成员上课的心得体会,我迫不及待地也想要尝试一次。8月23日上午9:00-10:30…
红色产业大殿汪水邑田园综合体调研
社会实践…
临危受命 义无反顾
临危受命义无反顾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2020年开了个人心惶惶的头,我们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本该家家户户上门祝贺,本该家人围在一桌吃着团圆饭,却因为这疫情,人们在家里一呆就是好几个月,村子、小区…
合肥市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调查
环境污染与保护这一词常常作为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而为了深入探索环境污染的原因,从而最大限度地杜绝环境污染的行为,同时也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我们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五位一体之一的生态文明建设…
武汉学子三下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访顺利开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其它学院学生会的相关情况,交流学生会院班二级联动和权益反馈机制改革的经验,改进学生会相关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同学,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董晗于8月27日下午15:30…
安徽学子暑期三下乡:探究复工复产,共赴全面小康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020年8月,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子组建团队,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开发区开展以“打好脱贫战役,共赴全面小康”…
助力复工复产 深情拥抱春暖
助力复工复产深情拥抱春暖通讯员:刘新建彭锐恰逢新春佳节,阖家团圆之际,新冠肺炎这一不速之客开始席卷全球,在疫情的空前影响下,国家经济受到严峻挑战,原本为就业的人更难找到工作,许多在职人员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