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年维特之烦恼》为何是社会悲剧
在老师布置完这个作业后,我先去找到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仔细的阅读了一遍。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压抑和痛苦之情。身处于21世纪的我尚且有如此心情,更何况是当时的青年们呢?因而这个作品将爱情悲剧扩大到一种社会现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下面我将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以及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它为何是社会悲剧。
首先,《少年维特之烦恼》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真实性,它来源于真实事件。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便是这样的道理。
它直接取材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以及作者身边友人的经历。首先是作者本身,歌德在葳茨拉尔帝国高等法院实习法律时,结识了女孩夏绿蒂,夏绿蒂时年19岁,金发碧眼,美貌活泼,两人倾心爱慕。只可惜夏绿蒂已是歌德友人的未婚妻,年轻的歌德被这种无望的爱情所折磨,屡次萌生自杀的念头。除了作者的感情经历之外,还有作者友人的亲身经历。1772年,歌德回到家乡,得到他在莱比锡大学时的同学耶路撒冷自杀的消息。此人与友人的妻子恋爱失望后,假托外出旅行,借了手枪,自杀身亡。歌德受到震撼,他搜集了自己能找到的一切真实材料,包括书信、日记、笔记,开始了《维特》的写作。所以,严格地讲,《维特》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是歌德对自己青年时代一段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的回顾与思考。因为是真实经历,感情真挚,自然而然的带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能让读者读到心里去,感觉到主人公的烦恼与痛苦。失恋是普遍的,能把失恋写的如此有感染力,写到人的心坎里的书籍自然是独特的,
其次,《少年维特之烦恼》带有浓烈的时代色彩,反映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表现了德国进步青年的普遍心态,让青年们觉得自己的心情得到了书写,因而也受到了青年们的追捧。
18世纪的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的成果,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大大地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在这段历史时期,德国却落后于英法等国家,资产阶级的力量很软弱,封建贵族腐朽没落、专横暴虐。正所谓压迫越重,反抗越强,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发生了“狂飙突进运动”,它是德国进步知识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次激烈反抗,其矛头直指封建特权、等级观念、包办婚姻、个性束缚等。他们要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无所顾忌;他们崇尚自然,抒发主观情感;他们集会、结社、出版刊物,抨击专制暴政和社会丑恶,歌颂生命觉醒与爱情自由。尽管这场运动仅局限于德国的文学领域,也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但它强烈的反抗性和叛逆性,对德国落后面貌的改变,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而《少年维特之烦恼》正是歌德表现狂飙突进精神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痛苦迷惘,而是整个时代的压抑和痛苦。维特是一个拥有艺术天赋,卓越的才智却不被那个时代所认可的痛苦的青年人,他的形象带有一种象征性的色彩,是社会和时代的缩影,是德国知识青年的写照。这种抗争精神和厌世情绪相交织的情绪困扰着他,也困扰着那个时代德国的青年人,唯有走向死亡,心灵才能得到宁静,才能寻求真正的解脱,而不是苦苦的挣扎于世间。因而这样的选择会带有一种榜样性和迷惑作用,为正处于迷惘痛苦中的青年人提供了一条出路。
再次,作品拥有独特的叙述魅力。它用书信体和第一人称的形式,以维特与绿蒂的爱情为中心线索,通过维特写给好友威廉与绿蒂的近百封书信,反映了维特的觉醒、苦闷和不幸。腐朽的德国封建社会压抑着他,让他在痛苦中难以得到解脱。书信体和第一人称的形式,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像读者就是威廉,就是绿蒂,就是维特,读者能全面的深入的感知维特的痛苦与烦恼,迷惘和难过,被维特沉重的心情所感染,深深沉溺于维特的心灵世界中,想要摆脱现状但是却无能为力,因而这本书的艺术感染力和带动力也是格外的强。
以上就是我对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爱情悲剧变为社会悲剧的一点思考,一本好书之所以有着巨大的感染力,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与这本书本身的艺术魅力和时代土壤是密不可分的。
http://www.dxsbao.com/art/3161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