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已至较高的技术应用水平,如何深度实践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瓶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培训应从技术操作和课件资源的制作提升到应用的理性思考和深度实践层次。通过本文建立技术概念,理解教育形成的技术原理,理解教育实践中的技术意义;建构技术思维和技术行为意识,提高对教育实践的技术分析和设计能力;理清现代教育技术思维,提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教育技术,技术,教育实践,教育生态链
1.技术与社会
实践,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类技术产生的源泉。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催生着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技术成为了人类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物质资料以满足自身各种需要的重要手段。
人从大自然中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首先在大自然中生存,维持自己的自然生命。自然生存是人类历史上最先出现的生存方式,是人类主要依赖自然物质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生存。自然生存不能满足人的需要,而技术是人类超越自然、超越自身的手段,使人逐步技术化即物化。人依赖技术生存,人在技术物中生存,人类的生存方式逐步从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人类的生存包括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两大领域,这里所说的生存主要指物质生存。
社会的技术建构亦即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与技术的力量表现在三个方面:技术进步对劳动方式的改变、技术进步引发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技术进步引起社会生活的变化;技术的社会形成即社会对技术的塑造和制约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对技术的塑造和选择作用、经济因素对技术的影响和制约、政治因素对技术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因素对技术的影响和制约。
2.教育中的技术,教育需要的技术
教育中的技术应用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依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教育需求,选择合规律、合目的的技术形式,适当地、创造性地运用到教育活动中。进入教育领域的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得到广泛认可,在适应教育的特点的同时得到了发展。教育中技术力量的发挥为教育提供一种自由的伸展,为教育对象的教育体验提供更多的亲历性、实践性、生动性和有效性。
3.教育技术的界定
依据尹俊华对教育技术的论述,“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 那么,我们在这里可以认为,进入教育领域的智能形态的技术是指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它是与人的智力有关的教育技术方法。如建构主义、系统方法、绩效技术等。而物化形态的技术则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们是实物形态的与媒体设备有关的方面,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及相应的软件。
教育自身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教育传播必须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和符号,运用一定的教育传播技术,才能达到教育传播的目的,使受教育者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对技术的选择来说,这个过程主要集中在传播工具媒体技术,选择的标准在于它们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即对媒体技术提出的要求是,在信息传递载体和方式上的变化,力求提高传递效率。从书本到幻灯片,从影视媒体到计算机,从时空上的限制到随时随地可以获取的学习资源,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通过教育技术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关注与应用而使技术获得教育实现,形成了教育媒体技术。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理论与方法,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是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因此需要用系统方法和观点对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操作,这些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等。
4.教育技术的意义
纵观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技术”一词在不断发生变化,从书写技术、印刷技术、电子技术到信息技术,目的是通过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来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由此可见,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现象。
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并将逐步甚至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广泛深入到教学领域以后,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组织都将会发生重大变革。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教育技术环境中,教师以前那种靠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讲台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新的教育环境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技术成为了教育者的基本素养与智慧的体现。
5.“教育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实践”教育生态链
人[时洋7]与天地万物统称自然生态。一般来说,如果秉持人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优先的原则,追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就必然会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产生有利的后果,相反,如果秉持眼前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则必然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文化生态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所没有的词,是参照自然生态和环境生态的意义而借用来表示文化状态的词。斯图尔德在《文化变迁理论》中提出的文化生态是指人类的文化和行为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
教育生态理论源自自然生态,融合生态学的精髓,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旨在探索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因此,教育生态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
“教育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实践”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链:教育科学从探索教育的本然到设想教育的应然,其终极关怀的是看到应然的教育,而应然的实现则靠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将依据教育的本然和应然,探索如何达到应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或行动方式去思考教育,教育技术总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并在实践中促成教育现实的生成。
6.将教育技术概念化的意义
教育技术概念化就是从教育技术活动中提取教育理论,然后再用提取的教育理论去指导教育实践。
“理论从实践中来,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这一观点已经为大多数人从理念上所接受。从根本上来说,一切教育理论都是来源于教育实践的。“理论从实践中来”的过程就是由教育实践转化为教育理论的过程。教育实践纷繁复杂,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教育理论,只有其中那些普遍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才会被转化为教育理论,这是一个提取的过程。因此,“理论从实践中来”的过程也就是从教育实践中提取教育理论的过程。从实践中得到的教育理论又对教育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理论没有直接为行动指出现成的方案,而是从观念上、逻辑上、方法论上对实践进行指导,是一种潜在的作用。
教育技术的概念化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职业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的距离缩短历程。教师专业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是提高学校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
将教育技术概念化的关键是发挥思维的作用。技术与思维是不可割裂的,有技术没思维,那这个技术就没有价值;有思维没技术,这个思维就是空想。只有将技术与思维结合,才能发挥技术与思维的价值,并且产生新技术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许杰. 技术与社会[D].西南政法大学,2015.
[2]林德宏.从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04):1-3.
[3]温雪.教育中技术力量的人本回归[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10):5-7.
[4]王全. 教育、技术与社会[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牛梦琪.中国古代教育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述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130-135.
[6]林君芬.以关系论重构教育技术学[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7):5-12.
[7]张焕明.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及自然生态价值引导[J].闽江学院学报,2009,30(06):37-42.
[8]韩振丽. 文化生态的哲学探析[D].新疆大学,2008.
[9]张欣.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10]马智芳. 论教育工程师[D].山西大学,2013.
http://www.dxsbao.com/art/3222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