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熊培云先生的另一本书《自由在高处》,感觉是在唤醒和启迪人的文字,每一个片段都是反思和审视、都在试图引起探索和改变。这本书不一样,我看到的更多是接受和包容,无关他人,而是自己。我们看过太多的文章,叫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将心比心地体谅、宽容他人,而熊培云先生更多的让我体会到了接受自己、慈悲地对待自己。
九月份的大学城是希望和焦虑互相抗衡的地方,疫情的影响并没能阻挡新生充满向往地走进校园,也无法削减学长学姐对于考研、实习、就业的几重焦虑。大一的孩子们在军训场是体会大学生活中最早的喜怒哀乐,大二的学弟学妹们还在各种任职和活动中体验大学中的成长和积累经验教训,大三的我们刚刚为了奖学金或者保研名额算综测分分必争,大四的学长学姐们已经在实习中开始准备自己的未来—保研、考研、出国或者就业。
大学生不会和高中生一样有什么压力和情绪在爸爸妈妈身上表达甚至发泄以后就会轻松一大半,和同行的朋友同学交流后又更轻松一点,出去玩一阵、吃点东西、唱个歌就差不多好了。大学生可能经过这一个完整的流程后会好一点,只是看起来好一点,心中的思虑和压力、问题是长久的。不仅仅是一次高考、一次失恋而已,更多的是好像这一阶段的每一件事、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折射我们未来的影子。
一年一度的综测时间就很容易成为折射的开端,成绩的每一分、活动的每一分,每个人都开始通过这件事回顾自己过去的一年,好像分数的高低就是我们这过去一年的高低、甚至未来的高低。大家互相监督、互相议论、暗自比较,从来不讲话、有的见面会笑笑的同学们因此要更进一步的认识了。结果满意的同学这几天神情都显得轻松愉悦,不满意的也明显比较低落。其实也可以理解,综测是和奖学金挂钩的,同时也是和大家的保研、未来的所有竞争关联的。平时模糊的排名和竞争此刻都变得清晰了起来,大家难免会有功利心和攻击性,还有对自己新的判断和定位。
“每个人都是无数因果关系中的一环。每个人能够决定的,也只是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至于最终结果是好是坏,很多时候还是要看整体上的因果造化。”听到同学说参加的系统不对、参加的活动没有意义、老师打分不规范的时候,我想起了《慈悲与玫瑰》中的这段话。
听起来是在抱怨外界,其实最终的落脚点总是自己。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应该如何接受和理解自己。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志在掀起时代的大风大浪的人,小小梦想和平凡生活的追求而已。每一种追求都有与之对等的付出和体悟,我们会不停地前行、不断克服小的挫折,然后不断被大的挫折克服。比起与时间抗争,更重要的是接受自己。
亲人、恋人、友人、陌生人,唯有你与自己共度一生。所以亲爱的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够宽容、慈悲地对待自己。面对世界的时候更坚定一点,面对自己更慈悲。
http://www.dxsbao.com/art/3238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