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朋友圈好像总是盛行着这样的话题:“让你的善良带点锋芒”、“女儿,你别太善良”,就连常年只转发“养生”、“防脱发”的佛系老妈,现在给我转的推送都变成了上面的狂暴风格,感觉下一秒就想把乖如小白兔的我,培养成张口就能咬死路人的大灰狼。但看多了这些文章,我心中深深涌出一阵疑问,当我们的教育一步步走向锋芒化的时候,培养出的社会风气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
回想起来,这样的文章似乎是随着当初震惊国人的“江歌案”逐渐盛行,一时间“傻白甜”从带着光环的小说女主身份掉落成为懦弱的代名词,一时间,每一个人都说,做人不能太善良,几乎每一个写有关善良推文的博主,都会拿到一大把的点赞,那时候,我们心中都充斥着一股气:要做一块看起来像棉花糖一样甜,但其实硬的很的石头!你对我好?比心爱您三连击;谁敢打我?打你到回家喊妈妈;谁要骂我?让你尝尝什么叫最毒妇人舌!
然而,渐渐地,随着文章的大面积扩张,随着压抑已久的人性的释放,这样的句子却陡然变了味,从当初的“要学会反抗”,逐渐变成了“永远别让别人欺负你”,从对女儿的教育问题,逐渐变成了对人际交往的强行绑架。还记得一篇文章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沙滩边,有一个小男生对小女孩说想玩她的小铲子,小女孩立即说:“不行,我还要用”,小男孩就去抢小铲子,女孩立马打了小男孩一巴掌,最后家长们的反应竟然是为小女孩的行为鼓掌,其中一位家长表示深受小女孩家长教育的“影响”,认为这样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不禁令我有些瞠目结舌,社会价值观已经变成这样了吗,是我,落伍了?依稀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在面对孩子争吵的时候,还会说,小朋友你们要互相谦让啊,一起玩才好玩嘛。而现在,中国传统留下的以和为贵的精神财富现在被丢弃到了哪个角落,中国人包容的襟怀现在又还剩多少人坚守。
如果对孩子的教育,停留在谁欺负你你就欺负回去的简单思维上,可能孩子的情商就这样被定型在这样野蛮直接的思路上了吧,这样的锋芒建立在自己的纯利益之上,几乎只想到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忽略了对方的思想,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的就是曾经我们所讨厌的自私和霸道。在面对交际问题时,并没有想到用沟通去解决,而是直接阻断沟通的道路,用同样的方式去激化矛盾,最后导致双方关系直接破裂。我们的教育真的要让孩子从小就表现的攻击性如此强烈吗?
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作为未来社会的参与者,社会的被影响者,孩子更需要学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确,我们看到了数不胜数校园霸凌、被朋友出卖的例子,但那真的是因为太善良了吗,善良是为自己考虑的同时也考虑他人,那些数不胜数被欺负的例子,却是想要反抗却无力反抗的弱势者,更有无数例子表明,那些曾经的被施暴者,到了新的环境,遇到更弱小的人,反而更容易成为施暴者,懦弱不等于善良。
或许曾经的江歌案,大家是对她的“两肋插刀”所不值,但我们更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善良的相互作用,和对善良的辨别能力,谁都不知道曾经江歌的“闺蜜”对江歌是如何的,也不明白江歌内心对朋友的感情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的,是人际交往中友好的平衡,而并非冲突的平衡,当面临冲突时,我们更应该教导的,是让孩子学会感知他人的情绪,做出令双方都愉快的决定,不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更不是变成一只刺猬随时准备应对伤害,我们应该用教育告诉孩子,怎样辨别冲突的程度,怎样在可以解决的情况下,用友好的方式解决冲突,怎样学会与他人合作。如果那个沙滩边的小女孩,可以跟小男孩说一起玩,是不是就会降低发生肢体冲突的可能性,甚至可能一起建成一个沙滩城堡。但若是触碰到了自己的底线或是对自己造成了人身伤害,那也必须要用到反击,就像最近出现的DG辱华事件,触犯了道德底线,则必须要予以最大的反击。在这个社会上,的确不能保证自己遇到的都是心底善良的好人,但用“人人都自私”的有色眼镜作为自己的保护机制也有失偏颇。
教育的普及,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有社会责任意识,更明事理,更懂得思考,如果人人都想着保护住自己所有的利益,而不懂适当的忍让与合作,必将导致的是精致利己主义的蔓延,社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冰冷。我们的教育给予的应该是孩子温暖与爱,而并非几乎没有感情的利益化教育,当锋芒变成霸道的时候,孩子原本阳光温暖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狭隘与自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淡薄,社会的明天会比想象的还要冰冷。
所以,别让“锋芒”变成霸道的借口,在教孩子拔出锋芒的同时,别忘了教孩子学会收起锋芒。
http://www.dxsbao.com/art/3242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