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众心理浅析
——-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有感
日前,信息高速发展,网络媒体空前盛世。众多社交网络平台中涌现了大批“积极分子”,他们在针对各大热点话题的讨论过程中,则更多地体现了勒庞所持有关于群众心理学观点。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指出:“一些人偶然发现他们站在一起,仅仅这个事实,并不能使他们获得一个组织化群体的特点。”依次观点,我可以这样认为,微博、博客贴吧等网络交流平台的操作人数众多,横行在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即使他们处于同一讨论区内,若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便也不能称之为群体。但他们又是如何表现出网络群众心理的呢?他们是如何成为一个群体的?网络群体又表现了哪些心理特征?产生这些心理特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解读网络群众心理呢?
“在某种事物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得到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故而形成一个群体。”而在微博这样的网络平台上,“话题”“热搜”“超话”便成为了网络心理群体的“导火索”,网友们大量有目的地聚集,使其成为了以无意识为本能的群体。网友们常常为了自己片面的正义,一知半解的信仰、观念和只言片语,便“勇敢”地面对一切。“群众不善于推理,但急于行动”。比如,某女明星在电视剧中,扮演了小三或其他不讨喜的角色,便被不少网友恶意放大,莫名将角色上升到演员本身,对其进行无休止地谩骂。回想起来,这些网友的举止何不只是因为自己所认识的片面正义,单纯地用感情来判断是非,又因群众之间的相互传染,群众的队伍日益壮大,使个人的理性才智被削弱,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本身一桩简单的小事则可能被无端放大甚至被扭曲。
这极大地体现了群体的“感情的强化”和“理智的欠缺”。但群众的声音依然是短暂的,很少具有生命力难以发挥持久的影响。要不了多久,又会有出现另外一种声音,来批驳上一批群众的“无知”观点。但我认为,其实这两批群众的人员多有重合,只不过是因为外界环境给予他们的刺激发生变化,使其有偶尔脱离无意识状态的情况,恢复到自我的理性与克制。但若重新陷于群众,则很容易又变得冲动急躁。毕竟,“人们在智力上差异最大,但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
网络群众又是如何产生这些心理特征的呢?现阶段的媒介环境,网络准门槛低,网名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公开度强,传播速度快,互动性高,这些为“乌合之众”提供了良好的温床。人们可以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毫无顾忌地匿名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意见,并且攻击与自己观点极端相反的群体。人们融入了一个群体来保护自己。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从前常常约束自己的个人责任感也就彻底消失了。
在此之前,我所浅析的网络群众心理都是其弊端之处。但“群体固然是经常是犯罪群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事实情况下也亦是如此,在年末新初的肺炎新冠疫情中,我们即使困于一寸之地,每天只能看一窗的风景,但我仍能感受到中华群众浩荡的英雄主义。人们通过互联网各大媒体进行交流,更新对新冠疫情的了解。不少网友在微博上发文,给予群众更多的正能量,让足不出户的我们了解到有一批群众为了能让春天更快地到来,便把自己化作了春天。正是群众,不是孤立的个人,才会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
勒庞先生说,“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地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先生是站在西方历史,阐述着这句话,但在我们中华也依然适用。我们这个民族,是靠一代代无畏群众的崛起与反抗才使五千年的火种延续到此时此刻。这些便为我所认识的群众心理不可质疑的历史意义。
在全新的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将是时代的载体,而网络群众,更将是互联网的主体。只有认识到网络群众心理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正确适当的指引。提高网络群众的平均素质,才能打造一个健康安全,积极发展的互联网时代。
http://www.dxsbao.com/art/3274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