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年无人倾听。因为它们都不会说话!默然等待千年,只为在次相遇!它们的岁月中浸染了成百上千年。每一件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倾注了使用者的感情。每一件都属于不同的主人,都拥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件都那么与众不同,甚至每一道裂痕和缺口都有着独特的历史
(一):文物解析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河南,江苏,河北,安徽,山东,玉衣也称为“玉匣”,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铝玉衣”。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型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预校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存尸体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二):金缕玉衣的自诉
我叫金缕玉衣,1986年在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僖山汉墓出土的,我身长1.7,6米,分别由2008块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为西汉梁国国王梁孝王之陪葬品。二,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干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1988年参加了北京故宫举行的全国出土文物精华展,这让我感到非常的自豪,1991年,作为中新建交的先行使者赴新加坡参加展出,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我现在被收藏于河南博物馆,河南古代玉器馆中。
我的制作在当时是非常艰难的,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因为当时的生产水平比较低,制作一套“我”是十分不容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片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制预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由此可见,制作一套,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两千余载时光已过,无数人和事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正式保存下来的文物为后人推开时光和大门默默诉说,西汉盛世的种种过往。
http://www.dxsbao.com/art/3328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