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是古人对黄河雄伟的描写,自古以来,黄河作为母亲河,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奔腾的岁月,是中华民族精神最佳的象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奔流不息,时光不止,不断见证了夏、商、周文化的兴起,更经历了秦文华、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等多元并立和多元一体的文化融合发展,也同样见证了西方文化的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而“黄河文化”的诞生也同样源于此。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奔腾的九曲黄河映照着中华民族14年的抗战和3年的解放战争;中国的崛起历经磨难,中国的人民不断艰苦奋斗,而滚滚奔腾的“黄河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气魄。
黄河历经千年的沧桑巨变,不断引领着华夏文明的发展,从而积累和传承了丰富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不断凝聚升华为“黄河文化”,而这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影响,而与此同时,“黄河文化”的深厚意义更决定了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必要性。
而保护黄河与保护“黄河文化”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在有历史记载的两千多年里,黄河始终没有逃出多舛的命运,其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1933年黄河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有1.1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由此可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政府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黄河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伦理观,可为我国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保护黄河的过程中,水土保持是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近年来人们不断植树造林,黄河流域的土壤养分不断增加,生产力也不断攀升,水体污染的现象也在逐步减少。
众所周知,湿地具有保护水源、净化生态、蓄水滞洪等作用,而黄河流域湿地总面积约为280万公顷占全国陆地湿地总面积的8%,它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对黄河沿岸及下游的城市生活、工业、农业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位于河南开封所在的黄河下游地区是著名的“地上悬河”,而这片区域人口密集、交通纵横,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因此保持河道的稳定,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和这些地区的繁荣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自古以来,黄河在我们心中都是伟岸雄伟的形象,可历经千年沧桑的母亲河早已破败不堪,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谨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为保护母亲河,我们应该争做“河小青”,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http://www.dxsbao.com/art/3332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