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的本意,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之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然而,最近这个词语在年轻人中广为流传,屡次出圈,引发网络的广泛讨论,就算是面临毕业季的大学生,在工作上也被陷入“内卷”风波。据采访发现,我校一名齐姓大四学生,参加实习后,每天下班时间都是晚上10点以后,问其原因,齐同学表示:“和我一同入职的实习生都跟着正式员工一同下班,到下班的时间点也没人离开,大家工作都很努力,我也不想拖后腿。”但同时齐同学也存在困惑,到达下班时间点不应该都下班吗?为什么正常下班开始变成了一种很奇怪的行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卷”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人们把各种问题都归结于“内卷”,似乎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已经不再是“你吃了吗?”而是“你卷赢了吗?”“内卷”作为当下舆论热词,在教育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热潮,比如现在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考研、就业日益增长的环境下,学生们争取学校提供的保研校招等机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使不少大学生感到陷入到“学习拼时间”、“考试拼绩点”、“论文拼字数”的“内卷”沼泽之中。而这给教育领域带来的不仅是大学生之间不断的进行恶性竞争,还是对大学生自身能力的一种内耗。
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和其他同学进行竞争是一种良性竞争,但从深层来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一种攀比的名利心理在作祟。“老师布置3000字的论文,有同学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而写5000字,下次就会有人写8000字甚至10000字。这种竞争又何尝不是毫无思想的竞争,若只是为了攀比、名利而竞争,这就失去了竞争的本质意义。继而带来的,就只能是“滚雪球”式的攀比心理给学生们施加一次又一次无意义的“拼搏精神”。不少大学生对于学校中的“内卷”现象感到无限的焦虑。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教育领域的竞争呈上升趋势,我们应对“内卷”保持警惕,不能让自己裹进过度“内卷”的风波,但也无需因“内卷”而妄自菲薄。
避免过度“内卷”,也需要学校进一步完善评估的标准。学校设立奖学金,保研和优秀毕业生等奖励机制,出发点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全面发展,而如今却成为学生们过度追逐的目标,一切都以评估标准为参考,不断内耗而没有进步。“内卷”现象的出现逐渐与学校的初衷相违背,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还需学校设置更加灵活的评估标准,从“质”出发而非“量”,不让死板的制度约束了学生的潜力、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让激励制度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主动把“内卷”现象弃之如敝履。
“内卷”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内卷化”现象保持高度的警惕,但也要相信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具有改造社会环境的能力,因此,我们不需为“内卷”现象而过度焦虑。
http://www.dxsbao.com/art/3343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