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繁华的新街口附近的你,可能没有注意到与这样一片人间的境地,于闹中取静,位于市中心却悄悄地隐蔽起自己的一个角落。
这里就是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先来介绍一下他的地理位置吧——
说来你也许会惊讶,这里距离新街口不过3公里,却将那里的人声鼎沸过滤得一干二净。
颐和路公馆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以宁海路环岛为中心,放射形宁海路、颐和路、牯岭路、莫干路、江苏路、北京西路,有200多座民国政府要员的宅第公馆,总面积69万平方米。全称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国别墅建筑群。
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发布了由蒋介石亲笔题字的《首都计划》,,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别墅陆续建造了起来。
而为了表现出公馆区的文化品位,这里的道路皆以中国各地名胜命名,主干道叫“颐和”,两侧有“珞珈”、“灵隐”、“普陀”、“赤壁”、“天竺”、“莫干”、“牯岭”、“琅琊”诸路,叫起来琅琅上口,分外优雅。
颐和路不长,从东北向西南不足一公里,却坐落着许多的外国公馆、名人旧居等民国建筑,是金陵城内民国公馆最集中的地方。
南京颐和路,乃颐情养性、和美温馨之路,堪称中国城市别墅区的经典之作。
“中国最美的街道!”上世纪50年代曾在颐和路一带居住过的著名作家张守仁回忆说。
他在一篇怀旧的文章中写道:“在我心目中,世上没有哪条街道可以和颐和路媲美——即使是法国巴黎最豪华、最漂亮、气度最轩昂的香榭丽舍大街,也不能和我心中的颐和路相比。”
沿路望去,西班牙、法式、美式等各国风情建筑错落有致。初秋时节里,最能把人带入那些民国历史的记忆中去。淡黄的墙伸展向前,两旁的绿树掩映着街道上的行人,瞥一眼墙内,静得仿佛落入了那段时光里。
几乎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26幢小楼的主人有22位收进了《民国大字典》中。
12街区中有两幢为南京市一级保护文物,一幢是宁海路15号红色小洋楼,小红楼也叫艺风堂,如今作为颐和公馆的文化馆。说起它的主人,是如今流行的自助餐,还有集体婚礼的创始人,他就是蒋介石的后勤总管、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
这幢红楼主楼为东西向欧式三层楼房,红砖清水外墙,局部米色灰粉,一楼有卷拱门廊,二楼有露天阳台,三楼老虎窗采光,整个小楼典雅而富有韵味。
另一幢一级保护建筑是宁海路17号国民党中将刘嘉树的公馆。不仅体量大,艺术风格也很独特,门前两根罗马柱雕饰十分精美。这幢房子是1936年所建,令人奇怪的是,南京沦陷前夕,还在大兴土木,说明许多人认为南京作为首都,仍然是安乐窝。
刘嘉树是国民党少将以上军官中被共产党军队俘虏次数最多的一位,共有三次。最后一次是1949年1月,在广西战役中,他的兵团被解放军38军打得节节败退,他成了俘虏。作为军人,一直在前线作战,南京这幢楼房,刘嘉树并没住过几天。
南京颐和公馆内的26幢建筑,外观基本上保持了民国风貌,内部装修和陈设也显示了对民国元素的强调和追求。片区内的陈布雷、薛岳故居,都保留了一个陈列原主人生平图片、著作和手迹的书房。
青石板路宽阔整洁,随处可见茂密的法国梧桐和雪松,几辆人力黄包车静静停在一旁,穿着盘扣上衣的服务员撑着油纸伞……进入南京颐和公馆,便仿佛穿越回了民国年代。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虽是一句夸张的话,但是却印证了这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殊地位。走过颐和路一带的人都有体会,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雅。
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评曰:上海的思南公馆片区、北京的颐和安缦、杭州的湖边邨,与南京颐和路很相似,但南京颐和公馆做得更典雅。
http://www.dxsbao.com/art/3367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