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世界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再到经典流传,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碰撞出新的火花,时至今日,学习、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观点依然正确。 据报道中称,早在1967年,韩国江陵市“端午祭”就被批准为国家级第13号“重要无形歌化遗产”予以保护,每年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韩国江陵市的“端午祭”发展到今天,无疑将给我们很深的刺激,从异国引进的传统节日,经过本土化的历程后,成为当地不可或的文化遗产。 传统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其转变应是一种自然演化的过程,事实上,冀望于推倒重来的理性建构主义通常都是以悲剧告终。套用哈耶克的术语,社会进程有着“自生自发的秩序”,任何强制性的反传统都是基于一种“理性的自负”。 我们冷落传统已经很久了,从知识分子的强嚷到国家公权力的强制介人,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及邻国。 唤起古老的哲思和深想。经历过那个贫瘠、愚昧、冒进的时代的浩劫,置身于这个功利、浮躁、浅薄的时代的我们,正是缺乏了一代人本该有的来源于一个民族历史的深刻思索。那是沉睡于经史子集中的智慧,是先哲的馈赠。要求对它们的认知,不单单止于“之乎者也”的识记,更是要求将“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内化于心。试想,一个能记下“古之仁者 ,史之圣贤"的话语的民族,必然也不会是一个道德面临危机、礼义陷于囹圈的民族吧。 唤起黄钟大吕,角微宫商。文化的历史沉积能造就民族的气质,铸就国家的软实力。此举也意在调动未来的中坚-代去更多地了解、体味历史沉积的文化气息,意在语言与文学能力全面且综合的提升,人文素养的锤炼造就。举凡今日昔时之名士、世之大家,无论文艺或理工,都有着极为深厚的人文素养。而今“世无大师”的窘境或许也正与这培养的缺失互成因果吧。所谓“欲亡其国,先去其史”,此声呐喊正是为了寻回对青史上歌哭咏叹的记忆,也正是为了我们的国民,能在谈吐举止上,着实像一个身 后有千年春秋、底蕴深厚的国民。 唤起争鸣之响,金石之音。那些隐匿于史册中的点点星火,可以点燃今人思想的荒原,那些碑石上的刀斧锛斫之印,可以使我们回想起思想的交锋碰撞,重拾起“为天地立身,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士人风骨。 在喧闹纷杂的当今世界,传统文化便是给人带来质朴自然,使人返璞归真的镇定剂。那是在我们内心深处吟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那是在谆谆教诲“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孔夫子,那是怒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岳将军....在声音如潮的现在社会,只有传统文化是我们可以诗意栖居之地,切莫让民族的血脉断流!
http://www.dxsbao.com/art/3386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