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铭记于心的抗日精神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抗日战争胜利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近日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部高评分电影——《八佰》。对于这部电影,我感慨甚多。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刻骨铭心的抗日精神与崇高的爱国情怀。抗日精神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与历史信仰。而抗日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更是时代的使命与历史召唤。
以苏州河为界,南面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北面歌舞升平商女犹唱后庭花,电影在这样的反差中拉开序幕。在整部电影当中,有许多的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战士们坚守的后期,日军以强大的火力来准备炸开楼墙,在这种时刻,一个战士选择身上绑满炸药,留下血书,跳进日军的铁甲阵,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他们一个个报出自己的姓名籍贯,慷慨赴死,尤其最后那一句撕心裂肺般的“娘,孩儿不孝了”直接将人情绪的进度条拉倒了顶点。自古忠孝两难,“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亦是振聋发聩。这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也是一个转折点,把战争中普通人奋起反抗的成长和觉悟都立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艰苦的磨难,压不垮中国人民;残暴的敌人,只能激发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风在喉,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振聋发聩的吼声,伴随着黄河的滔滔水声,流传至今。这是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誓言,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宣言,是抗战精神生动、有力的诠释和展现。
我记得在电影里的那天晚上苏州河南岸的戏曲声吸引了北岸的壮士。一句句唱入了壮士们的心里,南岸天堂,北岸地狱。第二天,一位位勇士冲桥,只为送取一根长长的电话线。刀子本是可以安安心心地跟着蓉姐开赌场,避开战争纷扰。可他通过这几天蜕变了,依然印下血手印冲桥,一步两步、十米、二十米……等到到桥头时已身中数枪,拼尽自己最后的力气,甩出电话线,自己也被一枪爆头倒了下去。看到这一幕时,我又流泪了。是,他是本可以置身事外的,但是正是那强烈的抗日精神促使着他发起反抗,我们是一国人,我们身上留着同样的血,怎有看着同胞白白受欺负的道理?鬼子欺负我们,我们不怕!我们只会像石榴籽一样越抱越紧,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看!国难当头,英烈辈出。除了八佰里的将士们,在中国的抗日史上还有着数不尽的英雄儿女。从杨靖宇,赵一曼到齐白石,梅兰芳……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生活名流,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抛头颅,洒热血。当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时,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当被敌人围困于河边时,8位女英雄誓死不屈,挽臂沉江。壮烈浩气长存,公道自在人心。历史女神高悬天际,如今,她扇动翅间清风,吹散迷雾,还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中华英烈们以公道,令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万古流芳;令他们的名字永远在中国人的心扉上熠熠生辉。
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那些悲壮义举,铁骨忠魂,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在我们中华历史上曾蒙受巨大的耻辱,给予人民沉重的灾难,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多少人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坚信着“头可断,血可流,阵地不能丢”的英雄烈士们……就是他们,是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和平的家园!
电影是历史的再现,重温那一段悲壮、激越的民族记忆,我懂得了苏州河旁战士们眼中渴望的“和平”,我明白了苏州河旁百姓们伸出围栏的双手。那些,是中国人的坚强,那些,是中国人的自强,那些,更是中国人心中生生不息的抗日精神与爱国情怀。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感恩先辈,感谢他们用鲜血为我们换来的和平!我们要奋发图强、建造美丽强国,用我们的行动来回报他们!愿,这盛世如您所愿!
http://www.dxsbao.com/art/3433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