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完几篇先锋小说之后,我对先锋小说的总体印象就是混乱、荒诞。看着好像也有人物和情节,但是却读不懂,读完后不确定自己是否明确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相比,我认为先锋小说的“先锋”指的是它们在 “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的更新。内容包括小说的人物,情节和思想;形式包括小说的语言和技巧。
内容方面。小说的人物:我认为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寻根文学,甚至再往前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都很注重人物的刻画,通过人物来进行反思和审视。如《班主任》中的张俊石老师,《剪辑错了的故事》中的老寿,《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医生,“漏斗户主”陈奂生等等。这些小说中人物情节故事鲜明,突出人物性格。而先锋小说虽然看着也都是小说,好像也有人物和情节,但是它们在描写时却忽略了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没名没姓,没有个性。如残雪《山上的小屋》整篇文章没有太多的情节,其中的“我”,好像只是“每天都在家中清理抽屉”,其他能表现人物的情节完全没有描写。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我”好像有了一个具体的事件“出门远行”,但是也是让人感觉整个人物的设定有些空洞,没有背景。不像之前的小说中的人物,随便一个就有自己的身份与背景。针对此,余华在叶立文的访谈录中说道:“八十年代,我在写作那些‘先锋派’的作品时,我是一个暴君似的叙述者,那时候我认为小说中的人物不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他们都是叙述中的符号,都是我的奴隶,他们的命运掌握在我的手里。因此那时的作品都没有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描叙,因为这些人物并没有特定的生活环境。”人物没有自己的声音,由作者来安排,改变了以往的文学传统,我认为这应该是先锋小说在“人物”上的先锋之处。小说的情节:我认为先锋小说中虽然没有太多“正常”的情节,但是有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先锋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更加的荒诞,让人无法理解。最明显的就是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文章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颠覆了传统。尤其是“我”与父母,妹妹的关系,不是亲人,而是仇人。文中对“我”母亲的描写:“正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暗中与我作对”,“墨绿色的小脸”,“要弄断我的胳膊”,对妹妹的描写:“左边的那只眼变成了绿色”,“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这些语句以往就是用来描写人可能都很少,更不用说描写亲人了。人们之间相互仇视,陷害。另外,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让人感觉奇怪,一开始“我”认为“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为什么后来他嘲笑我,还“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这好像和我们印象中的好朋友不一样。先锋小说的情节设定让人感觉怪诞,不可思议,但是又好像符合逻辑,让人挑不出毛病。小说的思想:我认为在思想上与之前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等等在某些方面是一样的,都是要反思和批判些什么。从先锋小说的人物和情节设定可以看出先锋小说就是在反思中对传统的文学进行了反抗。
另外,形式方面。我认为先锋小说在语言和写作技巧上做到了革新。先锋小说语言组织无序混乱,不符合常理,打破传统,使文章看起来与现实相分离。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象征、隐喻、梦幻和反讽等手法。“元小说”“零度写作”等新的小说叙事方式。
综上,我认为先锋小说的“先锋”体现在:通过对人物、情节、语言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更新从而对传统的文学进行反抗,表现荒诞的精神,对世界进行重新反思。
http://www.dxsbao.com/art/3435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