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教育,谁会想不起来桃李满天下的孔夫子。即使是在现在,孔子学院在全球都有开设,受其影响的从古至今数不胜数。在我的印象之中,孔夫子说的话都是普世万代的永恒真理,那种高不可攀的圣人光环总令我觉得孔子离我很遥远。没想到,在人文科学课堂上观看的《孔子》电影后,给我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孔丘善兵法知人心。影片中孔子的才能被鲁君赏识,破格让他全权负责与齐国联盟之事。孔丘先前因为庇护了陪葬小奴一事而惹怒了季司寇,在借兵车前去联盟时受到了阻碍。但这些并没有困住孔丘,“圣贤”之称并非浪得虚名,他化险为夷,不仅没有使自己和鲁君受到威胁还收复了失地。但孔子永远算不到小人之心有多么险恶,他隳三都的建议触碰到了三桓势力,原本是利国之事却换来的是鲁君的玉玦,“玦,诀别也”。孔子只能忍痛与妻儿分开,踏上了流浪之途。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就此拉开帷幕。
孔丘独立于世,世人难解其酸楚。孔子周游列国,看尽乱世。鲁君却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他早已把孔子的“仁礼治国”抛于脑后,更别提孔子曾提的“天下大同”。孔子只得在乱世漂流,他沿路收了许多弟子,又有不少人离开,甚至沿路的农民也嘲讽他,劝他归隐山林。我想孔子的内心一定是痛苦的,只有他知道他内心的那份心境是如何撑着他走到现在。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周迅饰演的君夫人,虽然镜头不多,但她所言“世人也许了解你的痛苦,但体会不到你在痛苦中悟到的境界”话毕,君夫人五体投地俯首礼拜孔子,孔子热泪盈眶俯首还礼。不仅是当时真正了解孔子超前思想和理论的人少之又少,放在如今到了富国强盛的当代,我们又有几人真正懂得了孔子,懂得了真正君子的含义?
孔丘历尽荒凉,弃政从文。异乡漂泊,带领着他的弟子忍受寒冷和饥饿,曾经被君王赏识的孔子如今却无人问津。这路上的一切都不足打垮孔子,他挚爱弟子的离世才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颜回为了救回落入冰窟窿中的书简而丧命,子路为了保护幼小而被卫军打死,一个是随同孔子游历而死,另一个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当孔子自己说如同丧家之犬时,我顿然发现,圣贤光环之下的孔夫子,那份知音难觅,为理想奔走的荒凉。“环者,归还也”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但此时的孔子早已不是当时为了理想充满斗志的孔丘了。也许是因为年近古稀无力参政,亦或是因为乱世之下让他彻底失望,总之回到鲁国的孔丘,不理政事,专心于教育。
孔丘擅箭术、有追求。孔夫子从来都不是纸上的圣人 ,他不仅是教育领域的大家,他还善于箭术。片中“心正,则箭正”不仅让我们看到孔子善于箭术的一面,更让我们感受到孔子精神层面的追求。“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捕鱼不用渔网就用鱼竿,射鸟就射飞鸟不射停在树上的。可见孔子的野外活动也是很有追求的。面对生死,孔子认为“见义不为,无勇也”;面对利益,孔子做到了“道不同不相为谋”;面对人性,孔子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之前只是从书本学来的句子,当它真正被用在生活中时,我才顿然感受到这寥寥数字的力量。我们曾经对经典的理解过于浅薄,从来没有深究过每一句话背后的意义,观看完这部电影,我不仅仅认识到了不同的孔子,更反思自身对中国经典的生疏。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带着一群忠心耿耿的门徒四处逃亡,无暇学问。等到生活稳定,却已经年迈力衰而无能为力。看完电影,内心有一些感动,一些敬佩,一些心酸。孔子的贫苦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他身处孤掌难鸣的时代,过分超前的思想使他难以受到重用,也许也正是他所受过的磨难,造就了这个乱世中的教育大家。孔子可以说是旷古未有的教育家,他开私人讲学之风,是民办教育的始祖。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育经验,创造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就是放在当下,也是十分有意义的教育方式。很多我们在当今教育中的困惑,在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就已经有了答案。所以当今教育在努力发展的时候,适时地“回头望”,也许会从古人那里得到很多有意义的经验。这也就是我们学习人文科学带给我们的反思。
http://www.dxsbao.com/art/3470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