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爷
小年最离不开的一个重要人物(神仙)莫过于灶王爷了,作为民间祭祀最常见、最流行、最广泛的神仙,Ta到底有哪些故事呢?
灶神,又称灶王爷,全衔是“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简单来说就是“厨房之神”。早在商朝民间就已经兴起了祭祀灶神的活动,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灶神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
不仅仅局限于百姓的吃喝,灶神还负责考察民间善恶一职。据说灶神有两神侍奉左右,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记录着一家人的所作所为,年终之时再向玉皇大帝汇报。而小年这一天恰恰就是灶神离开人间,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家人以内行为的日子,即“辞灶”,因此家家户户都在这一天“送灶神”。
事实上,灶神的性别在古时有着不同的说法,男女均有其各自的出处及说法。现代常见的灶神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对于灶神的崇拜应在家庭形成后,或已经筑灶煮食之时。
灶神的祭祀也别具风格,与其他神仙相比,祭祀灶神的食品大多以一些又甜又黏的为主,比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因为灶神的职责就是向玉皇大帝汇报,而这样的甜食就是为了塞住灶神的嘴巴让他回天庭时多说些好话,黏住灶神的嘴巴,也让他难开口说坏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 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使少打几个小报告。
小年习俗
小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灶,人们贴上灶神年画,并附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宫降吉祥”。还要奉上甜品糕点,更换往年的灶神像。
那为什么要祭灶呢?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四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的善恶,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一定要敬重灶王,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四的“小年”祭灶,祈求来年的平安和财运。
其次小年还会吃饺子,那么饺子又是如何和小年联系在一起的呢?古时饺子叫做“娇耳”,是名医张仲景用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炖,炖好后,把它们捞起来,剁碎,再将面皮做成耳朵一样的东西。吃了“娇耳”再喝下一碗汤,就能治好病。
过年的扫灰除尘就是从小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春节,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据说,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代的传说,古代神话中“五帝”之一的颛顼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好吃懒做,平日穿很破烂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冻又饿,死在屋角。所以,除夕这天,人们把家里的破烂衣服和剩饭剩菜拿出来,在新的一年来临前倒掉,表示不让贫穷到家里来。
小年美食
小年普遍以甜食为主,南北方不仅仅有共同的美食,也有各具特色的特色风俗美食。
最常见的美食莫过于饺子,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因此饺子成为一种新年之际不可缺少的美食。
灶糖可以说是最有特色的小吃了,由麦芽糖制成,拉成扁圆型就被称为“糖瓜”。其得名源于北宋时期的宰相吕蒙见百姓用食物供奉灶王爷,而他没有东西可供奉灶王爷,便用寺院里的芝麻糖粘到灶王爷画上,久而久之,就成为了现在的灶糖。
北方常见的小年美食还有大量的面食大枣饽饽、团圆饼、寿桃等面花,面花是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蒸出来的面食。
南方广西、贵州等地有制作米饼的习俗。以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最后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小年来到祭灶忙,灶神保佑祥瑞降。小年已到,新春将至,希望梅子们收获新一年的美好与快乐。
http://www.dxsbao.com/art/3479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