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被遗失的黄土地的光荣

来源: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 作者:王雅婷

《乡土中国》作为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一直以来都备受追捧,老师、朋友、和许多荐书UP主也多次推荐。今日终于捧起该书,也不禁感叹,此书真乃融古今中外知识之典著也。

最初听闻该书书名之时,还曾担心内容太过学术和深奥,不容易理解。然而,我在初读第一章时便被该书深深吸引,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讲解……费孝通先生以其学贯中西古今的学识,将中国乡村的面貌徐徐展开在读者的面前。该书虽然出版于1947年,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也仍不过时,依旧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虽说《乡土中国》是以“乡土”为标题,但其实它讲的是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讨论自己的国家,或批评或赞美,或温和或激烈。但我认为,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建立在对自己议论对象足够了解的基础上。因此,深入了解自己的祖国,便也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乡土中国》共十四章,分别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章节与章节之间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兼容农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深入剖析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民族性格、传统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作者从总体上对中国社会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说来说去,研究中国乡村社会都离不开“土”之一字。正如费老在开篇所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何为乡土性?也就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这个“斯”指的便是土地。正因如此,许多城里人称呼乡下人为“乡巴佬”。虽说这个称呼的指向性并无错误,因为乡下人的确来自乡村,具有长期和土地打交道的人特有的“乡土气”,但在通常情况下,“乡巴佬”这一称呼却是带有着强烈的蔑视甚至侮辱色彩。不过若是细究起来,便会发现这种蔑视和侮辱其实是毫无道理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来自于土地,土地甚至可以被视为中国人共同的祖宗。只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土地不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的人得益于工业发展带来的利好,脱离开土地,成为所谓的“城里人”。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里人”走的太快或太远,便忘记了自己的根原是在土地的,而反过来嘲讽、蔑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了。

若说第一章给了我一个对中国乡村社会大致且清晰的印象,第二、三章中对城市与乡村之间文化水平的差异的探讨分析,则是给我带来了机具冲击和深刻的思考。从现有的情况看,部分城里人之所以称乡下人为“乡巴佬”,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乡下人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愚”。然而,费老对这种“愚”却有着独特的看法: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

正如前文所说,部分城里人对乡下人的蔑视,是因为他们走的太远太快,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根之所在。在这里我还想补充说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乡下人的知识层面的看不起,反映了许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不“接地气”。许多知识分子自诩学富五车,比他人高级,但在我眼里,这种所谓的高级,不过是他们的偏见。知识从未有高低之分,最终都是要服务个人和社会。乡下人不懂城里人的弯弯绕绕,城里人也对乡下人眼里的常识一窍不通,两者在本质上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无非就是掌握的知识性质不同罢了。真正的高级,不是见过无数的风景,品尝过无数的美味,接触过无数的知识,而是身怀六甲却依然谦逊、包容。

在后面的章节中,费老多次通过对比城市与乡村、西方与中国呈现出来的不同景象,深入地剖析中国基层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其中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更是成为经典,即使流传至今其重要的研究意义也丝毫未损。但该书毕竟出版于1947年,距今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书中总结的部分现象在现在看来已经发生改变。以“差序格局”为例。随着互联网的井喷式爆发和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盛行,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已大为改变,且这种改变也已逐渐渗透至乡村,并改变着传统的乡土生活。社交网站和软件为人们构造出一个虚拟的交流环境,自我不再是社会关系的中心;个人主义更是冲击着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这些改变,实际上都在瓦解着中国社会千百年来的差序格局,并推动着中国社会向西方的团体格局发展。

正如这句经典的台词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正处于时代的变革之际,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都在慢慢改变,大浪淘沙,唯有适应着才能于新时代弄潮。但无论漂泊多远,我们都是来自黄土地的人,我们的心最终都是扎根在自己的故乡。无论是对于家乡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对于国家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像书里所说:“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不论走得多远,我们都是黄土地的儿女。

http://www.dxsbao.com/art/3489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青春绘色彩,服务为社会-爱环境倡环保

2020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在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大学生中。参加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奉献爱心,是我们心灵美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也是我们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加强。…… 李晨昕 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查看全文 >>

青春绘色彩,服务为社会-绘梦童年

2020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由于今年疫情原因,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们以个人为单位在所在地区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青春绘色彩,服务为社会”为…… 李晨昕 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教师教育学院与德州学院附属小学社团联合活动

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培养孩子们的探索意识和创造力,帮助同学们将专业技能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教育学院于10月31日在…

“翠意行动——森林资源保护公益之旅”志愿活动

为提高同学们对森林资源的认识,增强同学们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教师教育学院于11月16日在西长社区举办“翠意行动——森林资…

江西理工大学护你“童”行志愿宣讲团开展“少年儿童安全守护计划”管道保

江西理工大学护你“童”行志愿宣讲团开展“少年儿童安全守护计划”管道保护志愿宣讲活动本网讯为进一步提升国家石油天然气管…

i鸣辩论协会2024届辩论队队内赛落幕

11月24日下午,由i鸣辩论协会主办的2024届辩论队队内赛在博学楼A108教室如期举行。本次比赛旨在检测辩论队队训成果,提升辩论队…

“绿色创意坊,废旧焕新颜”校园志愿服务活动

为响应国家绿色创新理念,倡导资源节约与再利用,同时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促进校园绿色发展,教师教育学院于11月10日在校…

最新发布

接种新冠疫苗 保卫生命健康
接种新冠疫苗保卫生命健康——记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多元抗疫,从‘苗’做起”防疫宣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6月28日上午,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多元抗疫,从‘苗’做起”防疫宣讲实践队开始了第一…
从唐诗观古今诗韵
林庚先生常说:“我首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一名学者。”林庚先生也的确是一名诗人,正是有着诗人的才情和敏锐,他才得以写出《唐诗综论》这样具有无可比拟的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诗歌鉴赏专著。也正因如此…
建立全民免疫征程 需要你的一“臂”之力
建立全民免疫征程需要你的一“臂”之力——记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多元抗疫,从‘苗’做起”防疫宣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6月28日上午,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多元抗疫,从‘苗’做起”防疫宣讲实践…
实验之旅,奇妙之旅
实验之旅,奇妙之旅2021年6月8日,在许昌学院化工楼实验室开展“靠近太阳队创新”社会实践,队内成员全体参加。队员进行讨论分工保证社会实践的高效进行,学长学姐们分好种类进行实验,当然也有大一的加入实验…
实践科普两共赢,共建绿色好文明
2021年6月27日,许昌学院PVDF复合光催化膜的制备研究及环境市场调研实践小队任务正式开始。光催化技术,尤其是可见光光催化技术,由于其环境友好性和可回收性好,是一种理想的水处理和污染物去除方法。聚偏氟乙…
防疫道路千万条 接种疫苗第一条
防疫道路千万条接种疫苗第一条——记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多元抗疫,从‘苗’做起”防疫宣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6月28日早上8点整,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多元抗疫,从‘苗’做起”关于新冠肺炎疫苗…
成一家之言,书古今绝唱 ——读《史记》有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司马迁在其“类自传”《报任安书》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单看这句话,并不能感受到其有和特别之处,但若将其放入《报任安书》全文中看,便能感受到…
成一家之言,书古今绝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司马迁在其“类自传”《报任安书》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单看这句话,并不能感受到其有和特别之处,但若将其放入《报任安书》全文中看,便能感受到…
多元抗疫,了解‘苗’意
多元抗疫,了解‘苗’意——记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多元抗疫,从‘苗’做起”防疫宣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6月28日,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校“多元抗疫,从‘苗’做起”防疫宣讲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始了第…
星星之火:建设美丽社区,参加社区清扫志愿服务活动
为贯彻落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吴家湾社区定期开展清扫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清理白色垃圾和积存杂物,改善社区的卫生环境,提高居民文明卫生意识和健康素质。在社区工作人员分发好打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