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文学的表达,情感是人的思想感情。诗是凝练、简洁而富有韵律的文字,情感是人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人到情深处,便会写诗,因此诗便蕴含着人丰富而饱满的感情。情融与诗,诗展现情。情之于诗,诗之于情。两者历来便是成双成对出现的。一首诗若是没有了情感,那么这首诗便失去了灵魂。诗有了情感,它才能升华,方能流传千古。
中国古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最早的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的是对心爱女子的仰慕之情,到现代的如《一棵开花的树》,体现的是一位少女的怀春之心。从古至今,文人骚客们用他们的笔尖并融入情感,灵光一闪,创造出了大量令人心动的诗词,每读一篇美诗,总能体会到诗人们那真挚的情感,仿若身临其境,欲罢不能。
在无数的诗人的笔耕下,一首首诗流传千古,然而不同的诗,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亦有所不同,诗的感情基调主要有这些。如忧愁、欢快、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等,每一首饱含情感的诗总是建立在一种或多种感情基调之上的。诗的基调也相对应诗的不同主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这其中一首诗《饮酒》其感情基调便是恬淡、闲适,而相对应的主题便是归隐田园,当然除此之外,尚有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离愁别恨等主题。如边塞诗,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有离家乡愁,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等等;如送别诗,便表达出依依不舍之情和离别后的依依不舍……
本人认为引起诗人抒发情感,不得不发,而将情感跃然纸上的情况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感事咏诗。所谓感事,便是诗人遇到了什么情况,经历了什么事,由此有感而发,情深之下,将事与情融在诗中。有着“诗圣”之名,所写之诗乃是“诗史”美誉的杜子美——杜甫的大部分诗,便有着此特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的便是诗人在经历安史之乱后,他为了表达忧国、伤时、思家之情而写出来的,这体现诗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其二便是睹物感发。当诗人看到某个物品或是某个场景,由此回想或者联想到故事故人,便有感而发,此类型通常情感基调通常比较悲或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苏轼泛舟游行,来到当年赤壁之战遗址之时,不免感伤像周公瑾如此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雄杰都已成过往云烟。念及自身,也早生华发,感叹人生如梦,只好喝酒抒情,以诗词为寄托。此为我分的两类诗歌,感事或感物,都是诗人表达出的强烈情感,其交融在诗歌之中。
什么样的诗是一首好诗?什么样的诗方能名垂千古?是格律吗?是对仗吗?古往今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众说纷纭。在我看来,能被人记住的诗方才是好诗,唯有这样的诗,方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被人铭记。这样的诗,必有其灵魂,如前文我所说,情感便是一首诗的灵魂。古人有云,“诗言志。”何谓“志”?志为理想志向?志为世界观否?这样的说法都有其道理,但在我看来,“志”乃“情”,交融了情感的诗,若被人所读、所感,其情感多少会将读者渲染,使其身临其境。为何世人大多爱读李白,杜甫之诗?其实其字里行间的情感流露,那才是让世人所爱的。一首诗有了灵魂,势必与其他诗不一样,如被赋予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特点,让人一读便沉浸其中。方有名垂千古,代代流传。再说若评判标准仅为对仗格律,那词的出现,现代诗歌的出现,便是一种另类的打脸了。
人写诗,人重情。内在的情感往往要高于外在的格式。由古体诗、近体诗再到现代诗,诗歌的格式是经历了很多变化,形式、内涵、意象等等,但是不变的是,情感仍然蕴含在中,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况且如何理解一首诗,现如今的重点仍然是在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上。再往后,诗歌又会有哪样的变化?是否会再次出现革新,我不得而知,但作为诗歌的灵魂——情感,是永不缺席的。
http://www.dxsbao.com/art/3884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