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以上两句的共同之处便是都在艰苦的环境中“乐在其中”、“不改其志”,读来给人以精神饱满昂扬之感,这就是今天要说的“孔颜乐处”。
孔颜乐处是儒学关于人格理想与道德境界的命题。要研究孔颜为什么可以乐,首先要明白乐指的是什么。第一, 乐可以视作一个形容词, 如果把“孔颜乐处”翻译为孔子和颜子以“乐”的态度处世,那么就要明白,孔子此处的乐并不是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所表现出的没心没肺的自我暗示,从而得到的虚假的高兴和快乐, 而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 不能藻饰的真诚精神富足。第二,乐可以视作名词来解释。“回也不改其乐”,翻译是“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孔子在流落四方时教育学生“君子固穷”,其实与这里的乐是相同的,君子可以在贫困时安于本心,虽艰苦仍能够孜孜不倦地学习,感受到一种矢志不渝的乐趣,达到无我之境。
但是这并不是终点,程颐写过的《颜子所好何学论》中说:“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这句话才说出了颜回乐的终极含义。首先,孔颜所乐并不是贫困本身,而是由内在的精神富足所引起的一种不自觉的乐得,是达观自足、心灵环保的精神家园。其次,孔颜之乐是追求真理的求知之乐,这种乐可以帮助人不为物欲所困。当孔颜把问道作为穷尽一生的追求,那么这种追求会融入本性,最后放下“我执”达到“无我”。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此处的道,就是孔颜虽穷却乐、求索追寻的真理——仁义之道。正如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对真理追求的无穷尽决定了“乐”的无穷尽,哪里还有心思去思考自己的箪食瓢饮呢?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最后,怀有仁者之心,所以能够放怀开心,这也是孔颜之乐能够长久持续的根本。“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即使惶惶如丧家之犬,也是真纯自然,坦坦荡荡,不改其乐,光照千古。
后人其实被孔颜之乐影响颇深,也有无数文人骚客做出了自己的诠释,我愿意划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 是不被物欲所扰的基础;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不囿于外物、坚持自己的操守;第二重,是发自内心达观安贫的精神;刘禹锡作《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也是继承了儒家的自信纯真;第三重,是死而后已的追求;杜甫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至高的理想可以让他甘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对应了孔子闻道夕死的执著。而在这个物欲横流,内卷焦虑的时代,我认为培养这种达观自信、自得其乐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这并非要求我们做一个“佛系青年”,而是认清自己的追求,撇开杂乱的纷扰,寻求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坚定不移,体味人的本性之乐,一花、一木,一石,皆有乐趣可寻。
安贫乐道并非追求贫困,仁者不忧并非不知忧虑。冯友兰先生曾将人生分为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孔颜无疑是进入了自在自为自适、以天地为旨归,天人合一、“物物而不物与物”的第四重境界,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理解他们的乐趣也不足为怪了。 如果说, 颜回在我心里的形象是眉头紧锁, 箪食瓢饮, 却掩盖不住眼神中光芒的人,那么孔子就是一直在开怀大笑的老先生形象,他笑得坦然,笑得实在,笑得博大。
这就是“孔颜乐处”的精神家园。
http://www.dxsbao.com/art/3921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